植物学

arundinella rupestris 岩生 无毛 野古草
岩生野古草

岩生野古草,拉丁文名:Arundinella rupestris A. Camus 禾本科、野古草属多年生草本。常成垫状密丛,每丛多达数十秆,近地面节上常有不定根,须根细密成团。秆纤细直立,节黄褐色,无毛或具微柔毛。叶鞘无毛,边...

  • 中文学名岩生野古草
  • 拉丁文名Arundinella rupestris A. Camus
  • 被子植物门
  • 单子叶植物纲
  • 禾本目
  • 亚目须叶藤亚目
  • 禾本科
  • 野古草属
  • 分布区域常生于河床两岸的石隙间及河滩上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常成垫状密丛,每丛多达数十秆,近地面节上常有不定根,须根细密成团。秆纤细直立,高30-80厘米,径约1毫米,节黄褐色,无毛或具微柔毛。叶鞘无毛,边缘具纤毛;叶舌极短,两侧着生长柔毛;叶片线形,长7-30厘米,宽4-5毫米,两面无毛。圆锥花序窄而疏散,分枝简短,主轴及分枝被疏柔毛或微粗糙;孪生小穗柄分别长约1毫米及3毫米;小穗紫色至黄绿色,长3.5-4毫米,无毛;第一颖长2.2-3.6毫米,常具锐尖头,具5-7脉;第二颖等长于小穗,具5脉;第一小花中性,长3.5-4毫米,外稃具5脉;第二小花长2.1-3毫米,无毛或上部表面微粗糙,内稃稍短;芒稃1-3毫米,宿存,芒柱棕色,不扭转或松弛扭转,有时无膝曲;基盘毛长0.5-1.3毫米,约为稃体的1/3-1/2。花果期5-10月。

生长环境

常生于河床两岸的石隙间及河滩上,在洪水期间常被淹没。

分布范围

产湖南西南部、贵州南部、云南东南部及广西北部;越南北部也有。模式标本采自越南。

属下变种

粗芒野古草(拟)(变种)新组合

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芒柱分化不明显,芒的基部棕色部分扁平而作90°折转。

产于贵州东南部和广西北部,生长环境与原变种相同。模式标本采自贵州省三都附近。

LTR R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