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本品始载于《救荒本草》,云:变豆菜生辉县荒野中,其苗叶初作地摊野生,叶似地牡丹极大,又锯齿尖,其后叶中分生茎叉,梢叶颇小,上开白花,其叶味甘……据其所述形态,即指现伞形科植物变豆菜。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达1米。根茎粗而短,斜生或近直立,有许细长的支根。茎粗壮或细弱,直立,无毛,有纵沟纹,下部不分枝,上部重覆叉式分枝。基生叶少数,近圆形、圆肾形至圆心形,通常3裂,少至5裂,中间裂片倒卵形,基部近楔形,长3-10厘米,宽4-13厘米,主脉1,无柄或有1-2毫米长的短柄,两侧裂片通常各有1深裂,很少木裂,裂口深达基部1/3-3/4,内裂片的形状、大小同中间裂片,外裂片披针形,大小约为内裂片的一半,所有裂片表面绿色,背面淡绿色,边缘有大小不等的重锯齿;叶柄长7-30厘米,稍扁平,基部有透明的膜质鞘;茎生叶逐渐变小,有柄或近无柄,通常3裂,裂片边缘有大小不等的重锯齿。花序2-3回叉式分枝,侧枝向两边开展而伸长,中间的分枝较短,长1-2.5厘米,总苞片叶状,通常3深裂;伞形花序2-3出;小总苞片8-10,卵状披针形或线形,长1.5-2毫米,宽约1毫米,顶端尖;小伞形花序。
有花6-10,雄花3-7,稍短于两性花,花柄长1-1.5毫米;萼齿窄线形,长约1.2毫米,宽0.5毫米,顶端渐尖;花瓣白色或绿白色、倒卵形至长倒卵形,长1毫米、宽0.5毫米、顶端内折;花丝与萼齿等长或稍长;两性花3-4,无柄;萼齿和花瓣的形状、大小同雄花;花柱与萼齿同长,很少超过。果实圆卵形,长4-5毫米,宽3-4毫米,顶端萼齿成喙状突出,皮刺直立,顶端钩状,基部膨大;果实的横剖面近圆形,胚乳的腹面略凹陷。油管5,中型,合生面通常2,大而显著。花果期4-10月。
生长环境
沟边阴湿地,林缘,林缘阴湿地,林中,林中沟边,路边,山坡林中,疏杂木林中,田边,溪边,溪边草丛中,阴湿路边,阴湿山谷,阴湿山坡,杂木林中,杂木林中湿地,竹林缘
海拔下限200
海拔上限3400
国外分布东亚;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俄罗斯远东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库页岛;俄罗斯远东地区:乌苏里;日本
国内分布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上海市,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自治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2300m的阴湿山坡路旁、杂木林下、竹园边、溪边草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西北、华东、中南和西南各地。
主要价值
【性味】:味辛;微甘;性凉。
【功能主治】:解毒;止血。主咽痛;咳嗽;月经过多;尿血;外伤出血;疮痈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捣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