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落叶多枝灌木,高达3米,叶、叶柄和苞片(有时包括小苞片和萼齿)常疏生红褐色微腺缘毛;幼枝灰褐色或带红紫色,被直的微糙毛或无毛,有时夹杂微腺毛,老枝直立或仰卧,灰褐色或灰黑色。
冬芽有数对顶尖的鳞片。
叶纸质或厚纸质,形状变化很大,在短枝上常呈倒卵形至倒卵状矩圆形或倒披针形,有时矩圆形至宽椭圆形或卵形,长0.5-2厘米,宽3-8毫米,顶端钝至圆形而常具小凸尖或短尖,基部楔形,无毛,很少下面或仅中脉散生短糙毛,老叶下面常有极小锈色斑点;叶柄长1-2毫米,无毛或很少具微糙毛。
总花梗出自侧生短枝的叶腋,长1-15毫米,无毛或有微糙毛;苞片叶状,形状和大小的变化与叶相类似,长常超过萼齿;杯状小苞顶端截形或有浅齿,有时裂为2片,长为萼筒的1/2至相等;相邻两萼筒中部以上至全部合生,萼檐浅杯状,萼齿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常不根等,顶端钝或有时稍尖。
花冠白色、淡紫色或紫红色,筒状钟形,长6-8毫米,外面无毛,筒内有柔毛,喉部毛较密,裂片圆卵形或近圆形,长为筒的1/2-1/4;雄蕊和花柱内藏,花药长约1毫米,达花冠筒中部以上至喉部稍下处;花柱较短,柱头达花冠筒中部或上部1/3处。
果实紫红色,近圆形,直径4-6毫米;种子淡褐色,卵圆形至矩圆形;扁,长2-3毫米。
花期5-6(-7)月,果熟期8-9月。
生长环境
主要生长于海拔2400~4000(~4700)米的山坡灌丛、溪旁疏林及河谷滩地石砾上。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四川西南部,云南西部、西北部至北部和西藏南部至东南部。阿富汗室缅甸北部也有分布。
主要价值
果实:辛,温。养血安神,调经活血。
来源:《中国中药资源志要》,中国药材公司,科学出版社,1994
本种提示
这个种与狭叶忍冬L.angustifoliaWall.exDC.之间无论在叶的形状、大小和毛被上,或在总花梗的长度上都存在着复杂的过渡现象,以至很难截然区分。就我们迄今所见到的国产标本而言,有一部分标本的叶较小而完全无毛,总花梗极短(长1-4毫米),花冠外面无毛,苞片条形至倒披针形,与本种的模式记载较相符,而另一部分的叶和苞片较宽大,总花梗较长(0.3-1.5厘米),无疑接近L.myrtillusvar.depressaRehd.(=L.angustifoliavar.rhododactylaW.W.Smith),但后者也无非是本种向狭叶忍冬逐渐过渡的一个中间类型而已,似无成立的必要,故予以归并。
A.Rehder(Man.Cult.TreesandShrubsed.2,855.1940)曾经指出,L.myrrilloidesPurpusinMitt.Deutsch.Ges.16:255,t.9.1908可能是本种与狭外忍冬的杂交种。从这两个种之间存在着大量的过渡性标本这一事实来看,我们确信种间杂交现象是完全可能存在的,同时我们也觉得很难从形态性状上把L.myrtilloidesPurpus同它的两个亲本种分开来。
变种
圆叶忍冬(变种)
小枝无毛。叶和苞片近圆形、圆卵形至宽椭圆形。杯状小苞较短,长仅为萼筒的1/3;花淡紫色。花期9月。
产云南西北部(贡山)和西藏东南部(波密、墨脱)。生于海拔3000-4000米的多石山坡开阔处。模式标本采自云南怒江与独龙江分水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