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整体特征大乔木,高达20米,胸径30-50厘米,树冠广阔;树皮灰色,平滑;小枝下垂。叶子特征叶薄革质,卵形至卵状椭圆形,长4-8厘米,宽2-4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圆形或楔形,全缘,一级侧脉与二级侧脉难于区分,平行展出,直达近叶边缘,网结成边脉,两面光滑无毛;叶柄长1-2厘米,上面有沟槽;托叶披针形,长约6毫米。榕果成对或单生叶腋,基部缢缩成柄。花朵特征球形或扁球形,光滑,成熟时红色至黄色,直径8-15厘米,基生苞片不明显;雄花、瘿花、雌花同生于一榕果内;雄花极少数,具柄,花被片4,宽卵形,雄蕊1枚,花丝短;瘿花具柄,多数,花被片5-4,狭匙形,子房卵圆形,光滑,花柱侧生;雌花无柄,花被片短匙形。果实特征瘦果卵状肾形,短于花柱,花柱近侧生,柱头膨大。花期8-11月。
生长环境
在云南生于海拔500-800米湿润的杂木林中。喜高温多湿它是一种耐热、耐旱、耐湿、耐风、耐阴、抗污染、耐剪、易移植的常绿乔木。阳性,喜高温多湿气候。[2] 垂叶榕喜温暖湿润环境,忌低温干燥环境。阳光及温度要求对光线要求不太严格;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3~32℃,耐寒性较强,可耐短暂0℃低温。喜光,喜高温多湿气候,适应性强,抗风,耐贫瘠,抗大气污染,不耐干旱。土质及修剪要求对土质要求不严,但须肥沃和排水良好。耐强度修剪,可做各种造型,移植易活。
栽培历史
中国栽培榕树的历史较早,如垂榕(F.benjamina)、榕树(F.microcarpa)、山榕(F.wightiana)和大叶榕(F.alfissima)等都原产中国。同时,引进的印度橡皮树(F.elastica)、菩提树(F.religiosa)和琴叶榕(F.lyrata)等,有的在南方已长成大树,有的已在北方作盆栽观赏。总之,榕树在中国的应用十分普及,从东北至广东,成为最常见的盆栽观叶植物。[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