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历史
山苦茶为什么在民间叫鹤鸽茶,关于此的传说有两个。一 是据说古代长有山苦茶地方的老百姓,只是上山时顺便采山苦茶叶回来泡茶喝。 后来,相传万宁有一家民养有一只心爱的山鹤鸽鸟,这只鸟生了病,该农民上东山岭采摘山苦茶泡热水给鹤鸽鸟喝,几天后该鸟不但病愈,且活了很久,于是人们从此认识了此茶有保健功用,并取名为“ 鹤鸽茶”。 还有种说法是相传古时东山岭上鹤鸽鸟很多,岭下有一个人常常上岭捕捉鹤鸽鸟。 有一次,捕鸟人发现大鹤鸽鸟用一种树叶子治好了一只几天前奄奄一息的小鹤鸽鸟。 捕鸟人家里 小孩子正好有病,于是,他摘回这种叶子煮汤给自己孩子喝,几天后孩子的病好 了。 捕鸟人用树叶子给儿子治病的事不久便传开了,村里人也学着捕鸟人用树叶子治病,那种树便被村人称为鹤鸽树。 后来,人们把鹤鸽树叶子当茶喝,鹤鸽茶便被叫开了。不管山苦茶的传说是否属实,不管是谁最早发现了山苦茶,山苦茶是海南人民适应与利用 当地 自然环境的经验总结。 海南四季如夏的气候条件,使得人民必须避免高盐、 高油、 高酱的燥热类食品,或选择能够去油解燥的保健佳品,海南山区野生的山苦茶便渐渐为当地人民认识并传承。也许因为山苦茶分布的地域范围限制,笔者在我国历代药学著作中未查见。民国 《感恩县志》:“鹤鸽茶,生黎母山中。五月采之,蒸熟晒干,芳馥异常,可消食”。我国现代著名戏剧家和诗人田汉先生 1962 年在畅游万宁东山岭之后留下的一首脍炙人 口的诗篇“ 琼州多胜地,此岭独岿然;羊肥爱芝草,茶好伴名泉。一诗句中的“ 好茶” 说的就是山苦茶。 有文献考证 山苦茶为 《生草药性备要》 和《本草求原》 中所记载“ 鹤鸽茶”,为误考。《生草药性备要 》 图将“ 鹤鸽茶” 归在山草部:“ 鹤鸽茶,味甘,香,性温。 散热毒,止咳嗽,理痰火。治蛇咬伤,又名蛇总管。 小叶的祛风,治咳嗽膨胀,小儿五疮。 其根,止牙痛。又名金不换,又名紫背金牛”。这里的“ 鹤鸽茶” 应为远志科的草本植物华南远志 ,称大金不换;“ 小叶的” 为远志科的草本小花远志,称小金不换。《本草求原》:“ 鹤鸽茶,即紫背金牛,金不换”。
原植物来源
山苦茶名称又名鹧鸪茶、禾姑茶、毛茶,分布在海南岛、中印半岛和苏门答腊岛。在我国仅分布在海南岛以及广东南部少数几个县市。过去有一说法,认为山苦茶只生长于万宁东山岭,故民间有“东山岭鹧鸪茶”之称。实际上,山苦茶在海南各地均有分布,野生多见于沿海山丘,以文昌铜鼓岭和万宁东山岭出产的最为有名。山苦茶是大戟科Euphorbiaceae 野桐属 Mallotus 植 物 山 苦 茶 Mallotusfuretianus( Bail) Muell-Arg. 的干燥叶。关于山苦茶的拉丁学名,陈焕镛先生( 1956) 在 其 所 主 编 的《海南植物志》( 第二卷) 中认定为 Mallotusfuretianus ( Bail ) Muell-Arg.;但在吴德邻先生( 1994) 所主编的《海南及广东沿海岛屿植物名录》以及吴德邻先生( 2003) 所主编的 《广东植物志》( 第 五 卷) 中,其学名则已修订为 Mallotusoblongifolius( Miq. ) Muell. Arg. 目前,在与山苦茶相关的已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中,这两种学名均有使用,但以采用 Mallotus furetianus( Bail) Muell-Arg.这一学名的为多。因山苦茶在海南( 乃至全国各地)民间通常都称之为 “鹧鸪茶”,而 “山苦茶”却鲜为人知。笔者认为,应该以采用吴德邻先生修订后的学名 Mallotus oblongifolius( Miq. ) Muell. Arg. 比较合适。但为了保持文献上的一致,这里暂时采用山苦茶的学名 Mallotus furetianus( Bail) Muell-Arg. 。
植物形态
植物体干后有零陵香味;小枝被星状短柔毛或变无毛,具颗粒状腺体。
叶;互生或有时近对生,长圆状倒卵形,长5-15厘米,宽2-6厘米,顶端急尖或尾状渐尖,下部渐狭,其部圆形或微心形,全缘或上部边缘微波状,上面无毛,下面中脉被星状毛或柔毛,侧脉腋有簇生柔毛,散生橙色颗粒状腺体;羽状脉,侧脉8-10对;基部有褐色斑状腺体4-6个;叶柄长0.5-3.5厘米;托叶卵状披针形,被星状毛,早落。
花:雌雄异株;雄花序总状,顶生,长4-12厘米,苞片卵状披针形,长2-3毫米,雄花(1-) 2-5朵簇生于苞腋,花梗长约3毫米;雄花:花蕾卵形,长约1.5毫米,花萼裂片3枚,阔卵形,不等大,长约1.5毫米,无毛;雄蕊25-45枚,药隔宽。雌花序总状,顶生,长7-10厘米,苞片钻形,长约2毫米,被毛,花梗长约2.5毫米;雌花:花萼佛焰苞状,长约4.5毫米,一侧开裂,顶端3齿裂,外面被星状毛和疏生黄色颗粒状腺体;子房球形,密生软刺和微柔毛,花柱中部以下合生,柱头长4-5毫米,密生羽毛状突起。
果:蒴果扁球形。直径约1.4厘米,具3个分果爿,具3纵槽,被微柔毛和橙黄色颗粒状腺体,疏生稍弯的软刺;种子球形,直径约5毫米,具斑纹。
生境
生于海拔200-1 000米山坡灌丛或山谷疏林中或林缘。
分布
山苦茶,又名鹤鸽茶、 禾姑茶、 毛茶。 山苦茶分布在海南岛、 中印半岛和苏门答腊岛。 在我国仅分布在海南岛以及广东南部少数几个县市。 过去有一说法,认为山苦茶只 生长于万宁东山岭,故民间有“ 东山岭鹤鸽茶” 之称。 实际上,山苦茶在海南各地均有分布,野生多见于沿海山丘,以文昌铜鼓岭和万宁东 山岭出产的最为有名。山苦茶不仅是我国海南人民长期饮用的一种别样茶,且在利胆方面具有显著活性。
山苦茶扦插繁殖技术
材料
山苦茶插穗采自五指山野外 1~2 年生的硬枝。扦插前将枝条先端去掉, 将枝条剪成带有 2~3 个腋芽节段, 长度约为 10 cm; 枝条上端离芽节 1 cm处剪成平口, 下端离芽节 0.3~0.5 cm 处剪成斜口。扦插基质选用河沙, 插前先用 0.1%的高锰酸钾溶液对河沙进行喷洒消毒。 所用生理处理的实验药剂为根旺(2%萘乙·吲丁可溶性粉剂)、 吲哚-3-丁酸(IBA)和萘乙酸(NAA)。
方法
1、生长调节剂种类及浓度对山苦茶扦插生根的影响
扦插生根实验在五指山市琼州学院西校区的植物基地育苗荫棚内进行。 以 1~2 年 生的硬枝制作插穗, 用不同浓度(100、 400、 800 mg/L)的根旺、 IBA、 NAA、 IAA浸泡插穗基部, 时间均为0.5 h,以 清 水 为 对 照(CK)。 分 别 于 2009 年 3 月 30 日、2009 年 7 月 15 日扦插。
2、处理时间对山苦茶扦插生根的影响
以 1~2 年 生 的 硬 枝 制 作 插 穗, 用 浓 度 为 800 mg/L IBA浸泡插穗基部, 时间分别为 0.5、 2、 8 h 。 分别于2010 年 3 月 30 日、 2010 年 5 月 10 日扦插。
3、插穗不同粗度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将插穗
按其直径的 0.2~0.4、 0.45~0.7、 0.75~1.0 cm 分为 3类, 分 别 在 浓 度 为 100、 400、 800 mg/L 的 根 旺、IBA、 NAA、 IAA 中浸泡基部, 处理时间均为 0.5 h。分 别 于 2010 年 3 月 30 日、 2010 年 7 月 15 日 扦插。 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排列, 每个处理 10 根插穗, 3 次重复。
4、扦插后每天根据天气情况适时适量浇水, 晴天每天定时浇水 2 次(上、 下午各1 次), 阴雨天少浇或不浇。 插床湿度保持在 85%以上。
5、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
30 d 后统计各处理插条的生根数、 根长, 计算生根率、 平均生根数、平均根长。 用 SAS V9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结果与分析
1、不同生长调节剂种类及浓度对山苦茶扦插生根的影响
不同生长调节剂种类及浓度处理对山苦茶插条的生根率、 生根数及新根平均长的影响。 其中, 不同生长调节物质类型对插穗生根率的影响差异显著。 通过多重比较可看出, 3 种生长调节剂根旺、 IBA、 NAA 的生根率与 IAA 及对照组间差异显著。 其中根旺的平均生根率最高, 为 53.33%。 从生长调节剂浓度的多重比较来看, IBA 的 3 种浓度处理的生根率差异不显著, 随浓度的升高, 生根率呈上升的趋势, 本试验中 800 mg/L 处理的生根率最高达60%,800 mg/L IBA 处 理 比 100 mg/L处理的生根 率提高了 13.33%。 在根旺处理组中,随浓度的 升高,生根率呈先上 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 其中浓度为 400 mg/L 处理的生根率最高, 为56.67%,与 100 mg/L 和 800 mg/L 处理差异不显著; 800 mg/L IBA 和 400 mg/L 根旺的生根率差异不显著, 两种处理的生根率相差 3.33%。在 IAA 处理组中, 3 种浓 度的 IAA 对插 穗生根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最高的生根率只有 30%。从对根长的影响角度看, 不同生长调节剂及浓度对插穗不定根的平均根长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 从表 1 中可看出, 对照组的平均根长最长, 达到 2.48 cm, 依次为对照组>根旺>IBA>NAA>IAA。
从对生根量的影响角度看, 不同生长调节剂种类对插穗不定根数量差异显著; 通过多重比较表明, IBA 类生长调节剂的生根量最大, 平均 8 条,依次为 IBA>NAA>根旺>IAA。 从生长调节 剂浓度的多重比较可看出, 800 mg/L IBA 处理的 生根量最大, 为 13 条。 与 IBA 其它处理组的差异显著。4 种生长调节剂处理的生根量与对照组的差异显著, 其中 800 mg/L IBA 处理比对照组处理生根条数增加了11 条, 差异显著。综合以上分析, 800 mg/L IBA 对 山 苦 茶 扦 插生根的效果最好, 其 次为 400 mg/L 根旺。 IAA 扦插生根的效果最差,最高的生根率只有30%, 平均生根数 3 条。
2、生长调节剂处理时间对山苦茶扦插生根的影响
不同处理时间对山苦茶插穗生根的影响不同, 3 种处理时间对山苦茶插穗生根率的影响差异显著。 0.5 h 处理的效果最好, 生根率达到最高, 为 60%。 从生根数的多重比较看出,0.5 h 处理的生根数最大,为13 条; 与 2、8 h 处理差异显著。
3、插穗不同粗度对山苦茶扦插生根的影响
不同粗度的插穗对山苦茶扦插生根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 从多重比较可看出, 直径 0.45~0.7 cm 的插穗的生根率最高, 为 60%, 比其它两组的生根率分别提高了 42.33%和 44%, 差异显著。 从生根数来看, 直径 0.45~0.7 cm 的插穗的生根数最大, 平均 8 条; 比直径为 0.75~1.0 cm插穗的平均生根数多了 2 条, 差异显著。 由 此可见, 直径为 0.45~0.7 cm 的中等粗度的插穗扦插效果相对较好。
结论
以五指山野生的 1~2 年生、 直径为 0.45~0.7 cm的山苦 茶木质化枝 条为扦插材料, 利 用 800 mg/LIBA 或 400 mg/L 根旺处理插条 0.5 h, 扦插基质为河沙, 可以获得很好的生根效果。 本方法可用于规模化繁殖野生山苦茶。
山苦茶的当前应用情况
山苦茶的民间应用
山苦茶植物体带有零陵香( 蕙草、薰草,因其在 零陵多产,故俗称零陵香,气味芳香,为我国古代著名香料) 的味道,海南居民习惯用山苦茶的叶子来泡茶,以解油腻、助消化、消暑热、防感冒、健脾养胃还能用来防腐。万宁市牛漏、长丰等地村民还有利用山苦茶配制凉茶饮用的习惯。在万宁牛漏等地有这样一个风俗: 每年农历五月初,村民们都会自发进山采集山苦茶和其他几种植物的叶片制作凉茶。据说,每年的五月初一到初五采集的山苦茶质量最好。因此,这种以山苦茶作为主料配制而成的凉茶在当地群众中称之为 “五月茶”。在海南端午节吃粽子时,因海南的粽子是肉粽,油腻大,加上糯米多吃不好消化,所以,海南人吃粽子后,都要喝山苦茶解油腻,帮助消化。另外海南天气热,农历五月游山玩水的人,挡不住热气的侵袭,喜欢喝山苦茶解渴消暑。所以,山苦茶又称端午茶、五月茶。山苦茶还是海南人防病治病的良品。海南人常用鹧鸪茶防治感冒与中暑。喝了一辈子山苦茶的海南人,喝茶时把它当茶,喝 药 时 又 把 它 当药。海南的四大名菜之首———东山羊和鹧鸪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东山羊毫无腥膻,鲜美可口,一般认为是食东山鹧鸪茶嫩叶的缘故。在万宁市一带几乎所有的羊餐馆,以及陵水、三亚、定安等县的各类餐馆,大都有用鹧鸪茶招待顾客的习俗。在这些地方的民间,鹧鸪茶更是家庭常备的亦茶亦药的保健饮品,或自己饮用,或招待客人。如今,这些风俗已构成了海南地方茶的一大文化特色。远在外省的海南风味餐厅,也将山苦茶作为特色予以推荐。
山苦茶的采收加工处理
山苦茶叶采老不采嫩,农历 4 月底至 5 月初是采摘山苦茶的最佳时间。 在海南民间山苦茶的传统制作方法颇为简单:从 山上将山苦茶叶片带枝条一并采回,然后逐片摘下叶片,并卷成直径约为 4一 scln 的球状“ 茶叶团”,再用椰子树的叶片撕成细长条带扎紧,然后又将 15 一20 团这样的山苦茶叶片球状“ 茶叶团” 串成念珠状的一 串,晒干后或风干后即成产品。 它没有经过炒茶等传统工艺,因此泡出来的茶水清香中夹着一种植物特有的味,甘冽爽 口,并有好闻的药香。 一个茶叶团就能冲泡数次,甚至一整天,泡完之后仍有淡淡的药香味。
商品形式
海南山苦茶传统产 品以往常见 于海口市各农贸市场 以及各县市农贸市场或农村集市,通常是成串出售,也 有直接晒干的叶片散装的,约 30一70 元/500g 不等;有正规厂家出产,用牛纸简易包装的,约 180一20 元/500g;还有与益智配伍粉碎后制成“ 益智鹤鸽茶” 的袋泡茶,约 200 元/500g;通过电子商务有见将叶片精致盒装 的, 约 1500一25 0 元/500g。也有将山苦茶按一定配方制作成瓶装饮料出售的。
化学成分研究
有机酸类
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山苦茶中没食子酸含量在.2·66% ~2·76 % 范围内,平均含量为2·71% 。 山苦茶叶低极性油状成分中酸类含 1063 %,以棕桐酸含量最高,达.7·94 %,其中具有药理活性的亚油酸含量为.2 69 %。
挥发油
采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仪 ( C G一s ) 分离和鉴定了山苦茶中 50 种成分,相对含量在 5%以上的成分为十六碳酸 ( 20·78 % )、(z,z)一9,12一 十八碳二烯酸 ( 7·69% )、y一榄香烯 (6·40 % )、叶绿醇 ( 5·66% )。
苯丙素类及其苷
从山苦茶叶中分离出三个苯丙素类化合物:(+)一南烛树脂醇a3一O一a一L一毗喃 鼠李糖昔、(+)-异落叶松树脂酚一’9一 毗喃鼠李糖昔、3,4, 8, 9,10一五轻基一 二苯并b[, 司毗喃一6一酮 。
菇类及其苷
从山苦茶叶中分离 出三个菇类化合物:木栓酮、 木栓醇、(6 ,S gR卜6一轻基一3一 酮一a一紫 罗兰醇一9一O一p一D一 葡萄糖。
氨基酸
对海南山苦茶叶中游离氛基酸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其含量总游离氨基酸为0 2%,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总游离氨基峻为 18·7%,脯氨酸含量特高,占总游离氨基酸达 57%。
无机元素
用美国 P E 公 司 P 40 0 等离子发射光谱仪逐一测出山苦茶中 Ca、M g、P、Al、Mn、Fe、Zn、Cu、Sr 含量,结果显示山苦茶中富有含钙、 锌、锌等无机元素。
其他
采用 G C一M S 对海南从山苦茶叶乙醇浸膏的石油醚部分的油状物进行研究,共分离得到 27个峰,鉴定了其 中 20 种化合物,海南山苦茶低极性油状物的化学成分主要为脂肪酸酷类,占总含量 34·9 1%,其中主要有十八酸丁酷 (7·70% )、亚油酸 乙酷 (6 .4 5% )、 棕搁酸 1,1一二 亚 甲基酷 ( 5·84% )。 烷烃类为 13·93%,其中 2,6,6一 三甲基一 二环庚烷占6.73% .haLI 苦茶叶中分离得到 p一 谷幽醇、3一 轻基一4, 5 (R )一 二 甲基一2(5H)一 吠喃酮和 (Z)一3一 己烯醇一p一D一 葡萄糖普。
现代药理作用
目前对山苦茶的活性研究主要集中在 山苦茶的醇提取物,进行了多方面的活性研究,大部分研究为海南医 学院进行的。
利胆
华运群等用山苦茶醇提物配制成 乳剂对大白鼠进行利胆实验,结果 1 0% 山苦茶乳剂组用药前后胆汁流量差值 明显 大于对照 组 (P < .0 0 1);5% 山苦茶乳剂组用药前后胆汁 流量差值也大于对照组 ( P < .0 05 ),这两种不 同浓度的 山苦茶乳剂都有利胆作用。王久辉等研究发现山苦茶提取物可能通过增加前列腺素的释放或作用于钙通道对豚鼠离体胆囊产生收缩作用 。D B 进一步研究发现山苦茶的和部位具有显著的利胆作用,为山苦茶利胆作用的主要活性部位,它们通过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 增强胆囊收缩,发挥其利胆作用。 这可能是山苦茶临床用于治疗胆道疾病 的的机制之一。
镇痛
通过扭体法和 热板法进行镇痛实验研究山苦茶的镇痛作用。 结果显示山苦茶醇提物乳剂镇痛效果明显,但较盐酸吗啡弱。
抗氧化及抗动脉粥样硬化
山苦茶 B 可以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山苦茶 B 降低 A S 大 鼠血清 M D A、T C、T G、LD L一C水平,提高 N O S,S O D 活性;增加 HD L一C几D L一C,增加胆汁中 T B 的排出,改善血管组织病理变化,增强 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能力。 高剂量 山苦茶 B 能降低 A s 大鼠的肝指数25[]。山苦茶可 以清除 自由基 ( 山苦茶 D > 维生素 C> 山苦茶 B ),并可明显 降低 A S 大鼠血清 M D A水平,提高 N O S,S O D 活性,增强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能力。 山苦茶 B、D 可以增加 A S 大鼠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能力,这可能与其降低 T C、 增强 N O S 活性、 清除脂质过氧化产物、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有关。
抗菌
山苦茶的水提取液对金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 氏菌等 6 种细菌进行抗菌试验,证明“ 对大部分试验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山苦茶干品 的水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最好,1 : 1 水提取液的抑菌环直径为 11mm,最小抑菌浓度 1 : 32。
模式标本
模式标本采自印度尼西亚。
用途
植物体含有零陵香油,可作为提取香精的原料。
说明
山苦茶Mallotus oblongifolius (Miq.) Muell. Arg. 已修订为 Mallotus peltatus (Geiseler) Müll. A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