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榕果圆柱状棒形,长10-12毫米,具总梗;叶卵状披针形。
小乔木,高达15米,树皮深灰色,平滑;小枝绿色黑浅绿色;叶迹和托叶环痕明显。叶薄革质,无毛,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两侧微不相等,长8-18厘米,宽3-6.5厘米,全缘,两面绿色,表面光滑,背面密生点状钟乳体,先端渐尖为尾状,基部楔形至圆形,基生侧脉极短,侧脉7-15对,与主脉略成直角,至边缘连结向上,网脉网结与侧脉平行;叶柄长1-4厘米;托叶披针形,无毛。榕果成对腋生或生于落叶小枝叶腋,球形,直径8-10毫米,无总梗,果皮厚,内壁无刚毛,石细胞丰富,顶部脐状,基生苞片3,卵圆形,近基部合生;雄花具柄,多数,花被片3-4,卵状披针形,雄蕊2-3枚;瘿花少数,子房卵圆形,花柱短,近侧生;雌花及中性花,花被片3-4,子房球形,花柱细长。瘦果光滑。花果期10月至翌年4月。
生长环境
生长在海拔1700-2500(-2900)米阔叶林中。
分布范围
产自云南南部(景东、西双版纳)、西部(腾冲、德宏自治洲),西藏东南部(墨脱),锡金、印度东北部啊萨姆)、缅甸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