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半常绿灌木,高1-3米;枝开张,呈弓形弯曲,暗灰褐色或灰黑色,嫩枝密被糙伏毛,老时逐渐脱落。
叶片厚,椭圆形至卵形,长2-3厘米,宽1-1.5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幼时具伏生柔毛,老时脱落,下面密被带黄色或白色绒毛;叶柄长2-3毫米,具绒毛;托叶线状披针形,有毛,成长时脱落。
花5-11朵,成聚伞花序,生于短侧枝顶端,总花梗和花梗密被短柔毛;苞片线形,具柔毛;花梗长2-4毫米;花直径6-7毫米;萼筒钟状,外面密被柔毛,内面无毛;萼片三角形,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外面密生柔毛,内面先端微具柔毛;花瓣直立,宽倒卵形或椭圆形,长4毫米,宽3毫米,先端圆钝,粉红色;雄蕊20,比花瓣短;花柱2-3,离生,短于雄蕊;子房先端有柔毛。
果实卵球形,直径6-7毫米,桔红色,初时微具柔毛,最后无毛,常具3小核,有时多至5核。
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生长环境
生多石向阳山地灌木丛中,海拔2000—2900米。
分布范围
产四川、云南、贵州。
秋季结实 累累,甚为美观。
泰国也有分布。
主要价值
根(马蝗果):苦、涩,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痄腮,瘰疬,瘾疹。
本种提示
西南栒子叶片变异性强,大小不一,下面柔毛由黄白色转到灰绿色。
若与木帚栒子 C.Dielsianus Pritz.比较,后者花序的花朵较少(3--7朵),叶片先端急尖稀圆钝.可以区别。
E.H.Wilson曾发表美丽栒子C.amoene Wils.In Gard.Chron.Scr.3.51:2. F.l.1912 & in Sarg.Pl.Wils.1:165.1912.
据原始记载,该种与西南栒子.C.Frafichetii Bois近似,惟植株丛生,枝短,叶小,花序密,花梗短,萼片有芒尖,果红色,是其异点。模式标本系栽培植物,种子采自云南蒙自。经检查该区标本很难与西南栒子划分,附记于此以待考订。
G.Klotz根据栽培植物及云南维西标本发表C.Vilmorinianus Klotz in,Wiss. Zeits.Univ.Jena 21:992.1972,并指出与C.Amoene Wils.极相近似,惟花瓣稍大, 果实椭圆形或倒卵形,先端多绒毛,宿存萼片直立合拢,是其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