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宝莲花盆栽株高可达0.5-1米,亮绿色椭圆形大叶,抱茎对生;茎四棱形,分枝多;大花序从枝顶下垂,长约35厘米,卵形红色苞片,形如莲花花瓣,粉红色小花丛生,形成下垂的大型吊灯状圆锥花序。可用白色圆形高脚花盆栽植,用于布置客厅、餐厅,花叶俱美,雍容华贵,观赏价值极高,为春节前后高档的室内盆栽观赏花卉。
生长环境
在热带雨林地区,宝莲灯可以长到1.5米高,株型茂密,枝杈粗糙坚硬,叶片椭圆厚重,呈深绿色,枝条可伸展至30多厘米。
喜高温多湿和半阴环境,不耐寒,忌烈日曝晒,要求肥沃、疏松的腐叶土或泥炭土,冬季温度不低于16℃。种植的介质,需要用由粗草炭为主的混合介质。pH值必须控制在3.5至4间。白天温度保持在21℃,夜间为19℃,湿度要始终保持在80%左右。植株的生长周期从开花开始,一直到秋季结束。植株春季多氮(N),夏季多钾(K),每周加一次肥。生长季节氮磷钾的比例要均衡,如果灌溉水取自EC值偏高的河流或湖泊之中,使用之前要做水质化验,分析水的成分。
分布范围
宝莲花为野牡丹科美丁花属多年生小灌木,据<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记载,酸脚杆属全球有400余种,分布于东半球热带地区,中国亦有15种,产于海南岛和云南南部的热带和亚热带雨林中。
宝莲花虽来自荷兰,其实它的原产地为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尼的热带森林,多附生于树上或石壁上。
主要价值
观赏:宝莲花,盆栽株高为30~40厘米。原产菲律宾。喜高温多湿和半阴环境,不耐寒。株形优美,灰绿色叶片宽大粗犷,粉红色花序下垂,是野牡丹科花卉中属最豪华美丽 的一种。盆栽宝莲花最适合宾馆、厅堂、商场橱窗、别墅客室中摆设。
繁殖方法
扦插繁殖
宝莲灯的繁殖以扦插为主,常于春末秋初用当年生枝条进行嫩枝扦插,或于早春用去年生的枝条进行老枝扦插。
嫩枝扦插
在春末至初秋植株生长旺盛时,选用当年生粗壮枝条作为插穗。枝条剪下后,选取壮实的部位,剪成 5 厘米至15厘米长的一段,每段要带2至3 个以上的叶节。剪取插穗时一定要在离茎结2厘米处剪下,上下剪口都要平整(刀要锋利)。
硬枝扦插
在早春气温回升后,选取去年的健壮枝条做插穗。每段插穗通常保留 3 至4 个节,剪取的方法同嫩枝扦插。
扦插基质
可使用细沙∶珍珠岩=3∶1,或草炭∶蛭石 =4∶1,或泥炭∶珍珠岩∶蛭石=4∶1∶1。在扦插前,先将枝条下端 1厘米至2厘米浸入生长调节剂中,如用50毫克/升吲哚乙酸(IAA)+50毫克/升吲哚丁酸(IBA)浸1至2分钟,可促进插穗加快生根。扦插后,为了不让插条生根时底部积水,将每个装有插条的穴盘下面垫一个空穴盘放置。插后要进行精心照料,在苗床上覆盖塑料薄膜和遮阳网,晴天每1至2天喷雾(水)一次,并保持温度在22℃至28℃,光照5000勒克司至10000勒克司,相对湿度85%至95%,40至50天后可生根,60天左右可移植上盆。
栽培管理
准备
宝莲灯根系较为粗壮,栽培基质应该选用排水性及透气性良好且不易腐烂的粗糙基质。勿栽培于沙土或黏土中,以粗泥炭、珍珠岩按5∶1的体积比混合较为理想,并对其进行消毒,以免在栽培过程中发生病虫害。为使其花色更鲜艳,栽培基质的pH值宜控制在 3.5至4.0之间。花盆以高30厘米、口径25厘米为宜,便于宝莲灯一次性栽培成成品。
栽植
根据宝莲灯的栽培周期, 一般在智能温室条件下,可以在全年内选择根系发达、生长健壮的扦插苗进行栽植。栽植时,基质不能加任何肥料,入盆基质的高度须离盆沿1厘米。在栽植的过程中要注意尽量减少根部损伤。将栽植好的小苗整齐排列成行,并避免叶片相互碰撞损伤。定植小苗在上盆后用1500倍硝酸钙和1500倍辛硫磷的混合液进行灌根,在定植2至4天后每20天向整株喷施扑海因的1500倍液消毒2至3次,以防湿度过大,滋生菌类。
光温
宝莲灯适合在充足而柔和的阳光下生长,最适宜的光照强度为10000至25000勒克司。在光照管理的同时应保证适当温度,营养生长小苗期光照宜为10000至15000勒克司,营养生长中苗期15000至22000勒克司,生殖生长期20000至25000勒克司。
宝莲灯比较不耐热也非常怕寒冷,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至27℃,在炎热的夏季,若气温达到27℃以上时,应通过遮阴、开启天窗通风,或启动循环通风扇、雾化降温机、水帘风机等降温设备降低温室内温度。冬季在气温下降到18℃以下时进行保温,当温度下降到10℃时要启动温室供暖系统,否则低于5℃以下就会受寒害,进而严重危及其生存。
水分
宝莲灯正常生长需要较高的空气湿度,幼苗缓苗期最佳湿度在75%至85%之间,成苗期最佳湿度为70%至80%。空气湿度过低不利于生长发育。生产场可釆用雾化喷水来调节空气相对湿度。夏秋季节,空气的湿度不能低于80%,若湿度适宜,则叶面十分光泽。封闭环境下必须开启通风设施,否则易发生病虫害。
盆栽宝莲灯一定要保持盆土既不干又不要太湿,平时保持见干见湿。夏季生长旺盛时期,因叶片较多,水分蒸发量大,对浇水要求较高,应保持盆土潮湿。同时还应经常向植株及周围环境雾化喷水,以增加空间湿度,避免植株因高温而造成叶片的灼伤和畸形。冬季浇水应在中午进行,而应使水温与室温接近,以防水温过冷时对植株造成的伤害。花期中要求盆土基质湿度不宜过大,否则易落花。另外,开花期注意不要将水喷到花朵上,否则花期提前结束。
营养
宝莲灯为轻度需肥植株,它喜欢薄肥勤施和均衡的营养。忌施浓肥与生肥,否则植株很容易出现烂根死亡的危险。在4月至10月的生长期内,肥料采用含氮、磷、钾的复合肥,比例为1∶1∶1。使用时要先用水稀释成 1毫克/升的营养液,平均每周淋施一次。北方的水质偏碱性,可在肥液中放一些硫酸亚铁,以使土壤处于一种微酸性状态。宝莲灯对过多的盐分十分敏感,肥液EC值保持在0.6为宜。植株在苗期多施氮肥,大苗期多施磷肥、钾 肥(氮磷钾=10-30-20,比例1∶1000配制成营养液),每7天淋施一次。营养液HP值4.0至4.5。
摘心
宝莲灯种苗4叶期定植后要进行摘心,大约需要3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形成第一层叶片。待分枝长至4片叶再摘心,使每盆有多个分枝,而且株形匀称形成满盆。当植株形成第三层叶片以后,就开始出花芽,进入开花期。 秋季如果生长环境适宜,生长较好,可进行1次摘心或轻剪,以控制植株的开花枝条数量。在秋末冬初,从花芽到花蕾形期,需打掉叶芽,以让花芽充分发育。在打芽的时候,要求在离茎结1厘米至2厘米处掰断即可,千万不能掐除,否则会因为感染细菌而影响其他的花。另外,宝莲灯的花序较大,鉴于枝条较脆,应根据植株长势决定是否用支架支撑花序,以防折断枝条,影响观赏。
盆距
幼苗刚上盆时尽可能盆挨盆摆放,盆要放在地面上,这样叶片不互相交叠,否则会有叶片因为广度不够而造成损伤。上盆约12个星期的时间, 第一层形成,要将植株分隔一些距离,每平方米摆放10至11盆。再过12星期的时间,形成植株的第二层次阶段,需要再次分隔距离,每平方米摆放6至7盆,一般采用“品”字形摆放方式可保证植株的充分受光和长成良好的株型。
催花
在南方地区,如果终年养护得当,全年均可催花。宝莲灯自然开花期在每年的1月至5月份。若想在夏季之后提供开花株,一定要控制好温度,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花蕾不能充分绽放。如果想春节上市,即选择在10月份左右催花。催花时,将环境温度控制在 18℃至20℃,并每15天配合叶片喷施50毫克/千克赤霉素溶液1次,以提高催花品质。处理后约40天花蕾出现,再约 60天等三层花蕾基本出齐时,将拥有同样花蕾数目的植株放置在一起,并将环境温度控制在20℃左右,当植株出现1个或1个以上打开的花蕾时,就可进行上市销售。如若不进行出售的植株作繁殖生产用苗,可以继续在温室里培养, 按生长期养护,施用生长肥,并打掉花芽,这样才能让叶芽充分发育。
虫害防治
宝莲灯对病虫害的抵抗性较强,但也要经常观察植株的生长状况,一旦有病虫害,应及时用药防治。常见病虫害有叶斑病、茎腐病等,叶片病害最有效的防治方法是加强管理。主要包括肥料及时充足,保证芽、叶生长健壮,在新枝生长期注意降低光照强度,避免造成灼伤,还可用多菌灵、百菌清等做常规性保护。
病害
茎腐病的原因是基质长期积水所致,必须从浇水次数、浇水量入手,做到浇水适时、适量。遇到病叶应及时摘除,以防病虫害的传播。喷药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和百菌清或70%甲基托布津,分别加兑1500倍水,每10至15 天喷2至3次即可见效。
虫害
危害宝莲灯的虫害有枯夜蛾、粉状臭虫、寄生虫、加利福尼亚牧草虫、红蜘蛛及蚧壳虫等,可喷敌杀死乳油1500倍液防治枯叶夜蛾、粉状臭虫、寄生虫及加利福尼亚牧草虫等,少量可人工捕杀。 当空气湿度过干或环境有相关传染源时,往往出现红蜘蛛为害,一旦发生需连续多次用药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药物防治可选用15%哒螨灵、1.8%阿维菌素、75%克螨特、10%敌死可等乳油1500至20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 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如发生蚧壳虫,及时用杀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用40%扑杀磷乳油 1000至1500 倍液喷杀。保持通风良好,可以减少或避免发生病虫害。
主要价值
观赏:宝莲花,盆栽株高为30~40厘米。原产菲律宾。喜高温多湿和半阴环境,不耐寒。株形优美,灰绿色叶片宽大粗犷,粉红色花序下垂,是野牡丹科花卉中属最豪华美丽 的一种。盆栽宝莲花最适合宾馆、厅堂、商场橱窗、别墅客室中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