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乔木,通常高10-20米,胸径30-50厘米、稀达110厘米;树皮通常浅褐色或褐色,稀黄褐色或红紫色,裂成片状脱落。叶条形,排成两列, 通常质地较薄,向上微弯或直,长2-4厘米,宽2.5-3.5毫米,基部圆截形,稀圆形,先端微急尖、急尖或近渐尖,干后边缘向下反曲,上面中脉隆起,下面有2条白色气孔带。雄球花的总梗长约4毫米。种子通常微扁,倒卵状椭圆形或倒卵圆形,长2.2-2.8厘米,顶端有凸起的小尖头,成熟前假种皮绿色,熟后常呈红色。
生长环境
喜温暖、湿润气候,散生于山地雨林沟谷、溪涧旁或山坡,气候湿润,要求阴蔽、气温变化小,深厚肥沃的土壤。西藏分布区信宜县位于广东省西部,属亚热带气候,雨热同季。年均温22.2℃,一月均温14.5℃,七月均温28.3℃,年均降水量1945.5毫米,年日照时数1814.7小时,日照百分率41%,相对湿度79%。
分布范围
产于广东海南岛(五指山、尖峰岭、黎母岭)及信宜、广西容县、云南东南部(富宁、广南、麻栗坡)及西部(龙陵)、西藏东南部(墨脱)。模式标本采自海南岛五指山。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9-10月果实成熟后即可播种育苗。经204天发芽,苗圃地宜选在海拔800米的阴坡沟旁;用剥去内种皮的方法育苗,小苗宜移入容器中,置于荫棚下,待苗高50-100厘米时,即可在海拔800米左右的沟谷两旁疏林下定植。亦可用当年生小枝作插穗,经100-150ppm吲哚乙酸处理12小时后,插于以椰糠为基质的苗床上,经3-5个月即可长根成苗, 成活后宜剪干种植。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药理作用:海南粗榧的总生物碱制剂对急性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病有一定疗效。
性味:苦;涩;性温。
功能主治:抗癌。主恶性淋巴瘤;白血病等。
用法用量:一般提取其生物碱制成注射剂使用,具体参见现代临床研究项。
注意:本品毒性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还有少数病人可发生心脏毒性反应。
经济价值
木材坚实,纹理细密,可供建筑、家具、器具及农具等用材。枝、叶、种子可提取多种植物碱,对治疗白血病及淋巴肉瘤等有一定的疗效。
保护现状
保护价值:海南粗榧是三尖杉属植物分布最南的种类,能长成高大乔木,木材硬重适中,纹理细密,为高级家具和细木工用材,树干、叶、种子可提取三尖杉酯碱,对血癌和淋巴肉瘤有一定的疗效。
保护对策:加强母树的保护,停止收购其树皮等,积极繁殖、栽培、扩大种植,确保其永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