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

negundo vitex 亚科 亚纲 牡荆
牡荆

牡荆(读音:[mǔ jīng] 学名:Vitex negundo L.)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小枝方形,密生灰白色绒毛。叶对生,掌状5出复叶,小叶片边缘有多数锯齿,无毛或稍有毛。圆锥状花序顶生;花萼钟形,顶端有5齿裂;花冠淡紫...

  • 中文学名牡荆
  • 拉丁文名Vitex negundo L.
  • 别名荆条棵、五指柑、黄荆柴、黄金子、楚(古名)
  • 被子植物门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菊亚纲(Asteridae)
  • 唇形目(Lamiales)
  • 马鞭草科
  • 亚科牡荆亚科
  • 牡荆族
  • 牡荆属
  • 牡荆
  • 分布区域产华东各省及河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形态特征

牡荆在北京地区称荆条,是马鞭草科落叶灌木。叶对生,幼枝、

新叶为绿色。花淡紫色,着生于当年生枝端,花期6~7月。

牡荆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小枝方形,密生灰白色绒毛。叶对生,掌状5出复叶,小叶片边缘有多数锯齿,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无毛或稍有毛。圆锥状花序顶生;花萼钟形,顶端有5齿裂;花冠淡紫色,顶端有5裂片。果实球形,黄褐色至棕褐色。花果期7~11月。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至5米,多分枝,有香味。新枝四方形,密被细毛。叶对生,间有三叶轮生;掌状5出复叶,枝端的间有3出复叶;中间3小叶披针形,长6~10厘米,宽2~3厘米,基部楔形;先端长尖,边具粗锯齿;两面绿色,并有细微油点,两面沿叶脉有短细毛,嫩叶背面毛较密;两侧小叶卵形,长为中间小叶的1/4~2/4;总叶柄长3~6厘米,密被黄色细毛。

圆锥状花序顶生或侧生,长至30厘米,密被粉状细毛;小苞细小,线形,有毛,着生于花梗基部;花萼钟状,上端5裂;花冠淡紫色,长约6毫米或稍长,外面细毛密生,上端裂成2唇,上唇2裂,下唇3裂;雄蕊4,2强,伸出花管;子房球形,柱头2裂。浆果黑色,宿萼包蔽过半。花期7~8月。

生长环境

喜光,耐荫,耐寒,对土壤要求适应性强。

分布范围

分布在中国中南、华北等地荒山丘陵地带,北京地区山野丘陵野生牡荆很多,是北京地区制作盆景常用的树种之一。

主要价值

名称:牡荆

拉丁名称:VitexnegundoL.var.cannabifolia(SiebetZucc.)Hand.-Mazz

科:马鞭草科Verbenaceae

属:牡荆属Vitex

释名:黄荆、小荆、楚。

气味:

实:苦、温、无毒。

叶:苦、寒、无毒。

根:甘、若、平、无毒。

茎:甘、平、无毒。

主治

1、白带下。用牡荆子炒焦为末,饮服。

2、小肠疝气。用牡荆子半升,炒熟,加酒一碗,煎开,乘热饮服。甚效。

3、湿痰白浊。用牡荆子炒为末,每服三钱,酒送下。

4、耳聋。用牡荆子泡酒常饮。

叶:

1、九窍出血。用荆叶捣汁,酒调服二合。

2、小便尿血。治方同上。

3、腰脚风湿。用荆叶煮水,熏蒸病人,以汗出为度。

根:各上风疾。用七叶黄荆根皮、五加根皮、接骨草,等分煎汤,每日饮服适量。

茎:灼疮发热,风牙痛。青盲内障。

荆沥

1、中风口噤。服荆沥,每次一升。

2、头风头痛。用日取荆沥饮服。

3、喉痹疮肿。取荆沥细细咽服。或以荆一把,水煎服。

4、心虚惊悸,形容枯瘦。用荆沥二升,火上煎成一升六合,分四次服,白天服三次,晚上服一次。

5、赤白痢。久不愈。用荆沥饮服,每日五合。

6、疮癣。用荆沥涂搽。

功能

当年生灌木之牡荆花丛

1、白带下。用牡荆子炒焦为末,饮服。

2、小肠疝气。用牡荆子半升,炒熟,加酒一碗,煎开,乘热饮服。甚效。

3、湿痰白浊。用牡荆子炒为末,每服三钱,酒送下。

4、耳聋。用牡荆子泡酒常饮。

叶:

1、九窍出血。用荆叶捣汁,酒调服二合。

2、小便尿血。治方同上。

3、腰脚风湿。用荆叶煮水,熏蒸病人,以汗出为度。

根:

各各上风疾。用七叶黄荆根皮、五加根皮、接骨草,等分煎汤,每日饮服适量。

茎:

灼疮发热,风牙痛。青盲内障。

荆沥

1、中风口噤。服荆沥,每次一升。

2、头风头痛。用日取荆沥饮服。

3、喉痹疮肿。取荆沥细细咽服。或以荆一把,水煎服。

4、心虚惊悸,形容枯瘦。用荆沥二升,火上煎成一升六合,分四次服,白天服三次,晚上服一次。

5、赤白痢。久不愈。用荆沥饮服,每日五合。

6、疮癣。用荆沥涂搽。

牡荆茎

治感冒,风湿,喉痹,疮肿,牙痛。

①《别录》:疗灼烂。②《本草拾遗》:治灼疮及热焱疮有效。

③《安徽药材》:治喉痹肿痛。

④《江苏植药志》:内服治感冒;外用煎水洗皮肤病,消疮肿及风湿等。

治疗头癣

取鲜牡荆叶1斤,加开水2斤,浸泡15分钟后过滤,用滤液洗头5~8分钟,每日1次;或用鲜叶半斤捣烂,涂擦患处。每日2次。洗擦后头部用布包扎。一般洗擦4天后头皮痒感消失,脓疱、糠皮状鳞屑减少,2个月后长发。

治疗脚癣

取牡荆叶半斤,置面盆中,加开水以浸没药面为度,浸泡至水呈浅绿色时,加温水到半面盆;然后将两脚浸于药液中5~6分钟,擦干。每晚睡前1次,一般浸洗5~6次后即可痒止而愈。亦可用鲜牡荆叶直接涂擦于患部,每日1~2次,同样有效。

来源

该品为马鞭草科植物牡荆VitexnegundoL.Var.Cannabifolia(Sieb.EtZucc.)Hand.-Mazz.的新鲜叶。

夏、秋季叶茂盛时采收,除去茎枝。

性状

该品为掌状复叶,小叶5片或3片,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中间小叶长5~10cm,宽2~4cm,两侧小叶依

牡荆叶

次渐小,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粗锯齿;上表面绿色,下表面淡绿色,两面沿叶脉有短茸毛,嫩叶下表面毛较密;总叶柄长2~6cm,有一浅沟槽,密被灰白色茸毛。气芳香,味辛微苦。

栽培技术

取材培育

1、人工繁殖。

牡荆可用播种、扦插、压条等方法繁殖。但人工繁殖的苗木太细、牡荆长粗速度太慢,此法不常用。

2、野外掘取。

北京地区山野丘陵野生牡荆很多,尤其作微型、小型盆景牡荆桩材更易获得,每年3月是挖取牡荆小桩的好时机。

3、市场购买。

每年3~4月北京地区花卉盆景市场有很多花农出售刚从山区掘取的牡荆小桩,价格便宜。用湿布包裹好根部带回家,根据立意构图把根系和枝条进行一次定型修剪,然后用肥力不大的培养土栽种瓦盆中,养护一年后第二年春树木发芽前根据立意构图将枝条进行一次修剪和必要的蟠扎,用较肥沃、排水良好的培养土栽种在大一号的瓦盆中,边养护边进行艺术加工。

上盆造型

1、此处所说的上盆系指上观赏价值较高并能更好衬托树木造型特点的盆钵,常用的有紫砂盆和釉陶盆。用盆较大,对牡荆生长有利但观赏性差,经过三年的培育造型骨架已基本形成,第四年春把牡荆从盆中扒出,将枝条、根系进行一次修剪,栽种于高8cm、盆口直径15cm蓝色釉陶椭圆形小盆中,根据立意构图将枝条进行一次蟠扎和修剪。牡荆造型骨架基本形成,就可以培育加工,也可进行欣赏,再培育3年左右可完全成型。

2、树木栽种盆钵中,由于根系受到很大限制,长高较易,长粗难。牡荆盆景与一般树木盆景制作过程中最大区别是需要多次摘叶。牡荆萌发力强,但叶片较大,制作出的盆景不美,利用它萌发力强的特点,在5月初~9月初长达100余天的生长期内,可摘叶3~4次。摘叶时将全部叶片剪掉,只要水、肥、光照等适宜,7天左右就可萌发新芽,经过2次摘叶后再萌发的叶片比没摘过的叶片小1/3~1/2。两次摘叶以间隔30天左右为宜。

本草纲目

更多>>

「校正」并入(《别录》)有名未用荆茎。

「释名」黄荆(《图经》)、小荆(《本经》)、弘景曰∶既是牡荆,不应有子。小荆应是牡荆。牡荆子大于蔓荆子,而反呼小荆,恐以树形为言。不知蔓荆树亦高硕也。恭曰∶牡荆作树,不为蔓生,故称为牡,非无实之谓也。蔓荆子大,牡荆子小,故呼荆。时珍曰∶古者刑杖以荆,故字从刑。其生成丛而疏爽,故又谓之楚(从林,从匹,匹即疏字也),济楚之义取此。荆楚之地,因多产此而名也。

「集解」《别录》曰∶牡荆实生河间、南阳、冤句山谷,或平寿、都乡高岸上及田野中。八月、九月采实,阴干。弘景曰∶论蔓荆即应是今作杖棰之荆。其子殊细,正如小麻子,色青黄。牡荆乃出北方,如乌豆大,正圆黑。仙术多用牡荆,今人都无识者。李当之《药录》言∶溲疏一名杨栌,一名牡荆,理白中虚,断植即生。按∶今溲疏主疗与牡荆都不同,形类乖异。而仙方用牡荆,云能通神见鬼,非惟其实,枝叶并好。又云∶荆树必枝叶相对者是牡荆,不对者即非牡荆也。并莫详虚实,更须博访。恭曰∶牡荆即作棰杖者,所在皆有之。实细黄色,茎劲作树生。《汉书·郊祀志》以牡荆茎为幡竿,则明知非蔓荆也。有青、赤二种,以青者为佳。今人相承多以牡荆为蔓荆,此极误也。颂曰∶牡荆,今眉州、蜀州及近汴京亦有之,俗名黄荆是也。枝茎坚劲,作科不作蔓。叶如蓖麻,更疏瘦。花红作穗。实细而黄,如麻子大。或云即小荆也。按∶陶隐居《登真隐诀》云∶荆木之叶、花,通神见鬼精。注云∶荆有三种。荆木即今作棰杖者,叶香,亦有花、子,子不入药。方术则用牡荆,其子入药,北人无识其木者。天监三年,天子将合神仙饭。奉敕论牡荆曰∶荆,花白多子,子粗大。历历疏生,不过三、两茎,多不能圆,或扁或异,或多似竹节。叶与余荆不殊。蜂多采牡荆,牡荆汁冷而甜。余荆被烧,则烟火气苦。牡荆体慢汁实,烟火不入其中,主治心风第一。于时远近寻觅,遂不值也。保升曰∶陶氏不惟不别蔓荆,亦不识牡荆。蔓荆蔓生,牡荆树生,理自明矣。时珍曰∶牡荆处处山野多有,樵采为薪。年久不樵者,其树大如碗也。其木心方,其枝对生,一枝五叶或七叶。叶如榆叶,长而尖,有锯齿。五月杪间开花成穗,红紫色。其子大如胡荽子,而有白膜皮裹之。苏颂云叶似蓖麻者,误矣。有青、赤二种∶青者为荆,赤者为。嫩条皆可为囤。古者贫妇以荆为钗,即此二木也。按∶裴渊《广州记》云∶荆有三种∶金荆可作枕,紫荆可作床,白荆可作履。与他处牡荆、蔓荆全异。宁浦有牡荆,指病自愈。节不相当者,月晕时刻之,与病患身齐等,置床下,病虽危亦无害也。杜宝《拾遗录》云∶南方林邑诸地,在海中。山中多金荆,大者十围,盘屈瘤蹙,纹如美锦,色如真金。工人用之,贵如沉、檀。此皆荆之别类也。《春秋运斗枢》云∶玉衡星散实

「气味」苦,温,无毒。时珍曰∶辛,温。之才曰∶防风为之使,恶石膏。

「主治」除骨间寒热,通利胃气,止咳逆,下气(《别录》)。得柏实、青葙、术,疗风(之才)。炒焦为末,饮服,治心痛及妇人白带(震亨)。用半升炒熟,入酒一盏,煎一沸,热服,治小肠疝气甚效。浸酒饮,治耳聋(时珍)。

鉴别

鉴别方法

该品横切面:上表皮细胞排列较整齐,上、下表面均有毛茸,下表面毛茸较多。叶肉栅栏组织为3~4列细胞,海绵组织较疏松。

主脉维管束外韧型,呈月牙形或“U”字形,“U”形的凹部另有1~5个较小的维管束,周围薄壁细胞可见纹孔;上、下表皮内方有数列厚角细胞。

该品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呈类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垂周壁波状弯曲。

非腺毛1~4细胞,先端细胞较长,表面有疣状突起。

腺鳞头部4细胞,直径约至55μm,柄单细胞。

小腺毛少见,头部1~4细胞,直径约至25μm,柄1~3细胞,甚短。

别名

小荆实(《本经》)、牡荆实(《本草经集注》)、梦子(《石药尔雅》)、荆条果(《药材学》)。牡荆(《广志》),又名:楚(《诗经》)、荆(《广雅》)、铺香、午时草、土柴胡、蚊子柴、山京木、土常山、奶疸、野牛膝、补荆草、蚊香草

药用部位

本植物的根(牡荆根)、茎(牡荆茎)、叶(牡荆叶)、茎汁(牡荆沥)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考证

陶弘景《纲目》:“牡荆,处处山野多有,樵采为薪,年久不樵者,其树大如碗也。其木心方;其枝对生;一枝五叶或七叶,叶如榆叶,长而尖,有锯齿;五月杪间开花成穗,红紫色,其子大如胡荽子,而有白膜皮裹之。苏颂云叶似蓖麻者误矣。青、赤二种,青者为荆,嫩条皆可为莒囤。古昔贫妇以荆为钗,即此二木也。”

药材鉴定

干燥的果实梨形或卵形,长3~4毫米,直径约2~3毫米,棕色,基部呈短尖状,顶端截形,有花柱脱落的凹痕,表面光滑,或有不明显的纵纹。多被有宿萼,萼筒顶端5齿裂,外面有5条明显的肋纹,并密被灰白色短绒毛。果壳坚硬,内有黄白色种子数枚。气微弱,味淡。

--武汉植物园创新引种植物名录--

门拉丁名
Angiosperms
纲拉丁名
Dicotyledons
科拉丁名
Verbenaceae
科号
210
种拉丁名
Vitex negundo L.
引种地点
湖北宜昌
引种时间
20041101
引种号
yw-04-s0042
引种材料
种子
鉴定人
彭辅松
Id
2702
栽培地点
种子库
引种数量
85粒

相关记载

《史记·孝武本纪》载:“其秋,为伐南粤,告祝泰一,以牡荆画幡日月北斗登龙,以象天一三星,为泰一锋,名曰灵旗。”

该植物为要用植物,属于穗花牡荆。

植物特征:灌木,高2-3米;小枝四棱形,被灰白色绒毛。掌状复叶,对生,叶柄长2-7厘米,小叶4-7,小叶片狭披针形,有短柄或近无柄;中间的小叶片5-9厘米,宽1-1.7厘米,通常全缘,顶端渐尖,基部楔形,表面绿色,背面密被灰白色绒毛和腺点;两侧的小叶依次渐刁。聚伞花序排列成圆锥状,长8-18厘米;苞片线形,有毛;花柄极短或近无;花萼钟状,长约3毫米,顶端有5齿,齿三角状,近等大,外面有灰白色绒毛和腺点;花冠蓝紫色,长约1厘米,外面有毛和腺点;雄蕊4-5,花丝基部有柔毛;花柱与花丝近等长或稍短,柱头2裂;子房顶端有腺点。果实圆球形。花期7-8月。

《本草纲目》:牡荆,处处山野多有,樵采为薪,年久不樵者,其树大如碗也。其木心方;其枝对生;一枝五叶或七叶,叶如榆叶,长而尖,有锯齿;五月杪间开花成穗,红紫色,其子大如胡荽子,而有白膜皮裹之。苏颂云叶似蓖麻者误矣。青、赤二种,青者为荆,嫩条皆可为莒囤。古昔贫妇以荆为钗,即此二木也。

LTR R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