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丛生灌木,高2-3米。叶羽状全裂,长2-3米,羽片互生,长30-55厘米或更长,宽2-3厘米,基部的羽片较短而狭,上部的羽片较短而宽,线形,基部变狭,仅一侧有耳垂,顶部收缩,具细齿,中部以上边缘具不规则的啮蚀状齿,顶部的羽片顶端变宽而具啮蚀状齿,上面深绿色,背面灰绿色;叶柄基部的上面具凹槽,背面凸圆,其余部分为近半圆柱形;叶轴三棱形;叶柄及叶轴被黑色鳞秕;叶鞘为黑色的网状纤维。花序生于叶间,长30-50厘米,多分枝,分枝长约30厘米,螺旋状排列于花序轴上;花雌雄同株;雄花稍大,长约1.5厘米,黄色,有香气,萼片3,覆瓦状排列成杯状,花瓣3,长椭圆形,长1.5厘米,雄蕊约40枚,不具芒尖;雌花近球形,花萼近圆形,花瓣三角形,长约6毫米,宽5毫米。果实近球形,钝三棱,充分成熟时为红色,直径约1.8厘米,高1.7厘米。种子3颗,通常有1种子发育不全,黑褐色,钝三棱状,长1厘米,宽0.8厘米,厚0.6厘米,胚乳均匀,胚背生。花期5-6月,果期11-12月。
生长环境
山棕主要分布于中国亚热带与热带交界处的山区。
分布范围
山棕主要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地区均较为常见,其中以云贵高原山区最为集中,另陕西汉中地区、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福建地区有少量零星分布。
主要价值
用途:是重要的纤维植物,可供作棕绳、棕垫、棕箱等用品的原料,也是很好的野生油料植物,在长江流域可作行道树。
每年六月阿美族人举办小米收获祭时,正值山棕结果期。小米采收时,通常用山棕叶来捆绑,於是在采山棕叶的同时,也采摘山棕心用以在祭典中食用,山棕心与豆类同是小米收获祭中食用的野菜。
功效:药用种子、果皮。种子用作清血药。果皮用作滋养强壮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