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灌木,高3-4米。当年枝初被短柔毛,后几无毛,上年生枝淡黄色,常在芽附近有一块短绒毛。叶线形,长4-8厘米,宽2-4毫米(萌条叶长至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疏锯齿,上面淡绿色,下面带灰白色,幼叶微有绒毛,成叶无毛;叶柄长约1毫米;托叶线形,常早落(萌枝上的托叶常较长)。
花先叶或几与叶同时开放,花序长1-2厘米,具短花序梗和小叶片,轴有绒毛;苞片卵状长圆形,先端钝圆,外面褐色,稀较暗,无毛,基部有长柔毛;腺体1,腹生,细小;雄蕊2,花丝合生,基部有毛,花药4室,黄色;
子房卵圆形,无柄,被绒毛,花柱明显,长约0.5毫米,柱头2裂,具开展的裂片。花期3-4月,果期5月。
本种的叶形与黄柳S.gordejeviiY.L.ChangetSkv.相近,但黄柳的枝、叶始终无毛,叶缘具粗腺齿,秋季常外卷,花丝2,离生,蒴果无毛,而本种的枝、叶初期常有微绒毛,叶缘疏浅齿,不反卷,花丝合生成单体;蒴果密被绒毛。另外,本种也容易与细枝柳S.gracilior(Siuz.)Nakai相混,但本种叶为线形,上下几等宽;花柱明显,而后者叶常上部较宽;花柱很短至缺。
生长环境
喜光、耐寒、抗风沙、耐轻度盐碱,是干草原典型中生性大灌木,分布于低山、平原、河流两岸及地下水位较高的固定、半固定沙丘上。为中国特有种,产于内蒙古及陕北地区。宁夏、甘肃、新疆有引种栽培。
分布范围
产于中国陕西、内蒙古、宁夏、山西等省区。抗风沙,不择土宜,繁殖容易,各地常作固砂造林树种。模式标本采自宁夏盐池县。
主要价值
饲用价值北沙柳的嫩枝叶是牛、羊、驼的好饲料,其它牲畜不食或很少采食。绵羊和山羊喜食干叶,在冬季饲料缺乏时,各类家畜都喜吃,为牲畜度荒年的主要饲料之一。在毛乌素沙地,每亩可产风干枝叶饲料120—155公斤。北沙柳枝稠叶茂,且柔嫩,营养价值高,富含较高的蛋白质和脂肪,纤维素含量较低。所含必需氨基酸也较一般禾谷类饲料多,大约与小麦麸含量相近。
北沙柳不仅是干草原、半荒漠区的良好饲料;也是防风固沙的好树种。树皮可是取鞣制草;花为蜜源;树皮可药用,味苦性寒,有清热消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