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灌木,高约1米,分枝多而纤细,无毛;幼枝近四棱形,绿色,后变为褐色。叶对生,无毛,近革质,披针形,长2.5-5.5厘米,宽0.2-1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上面绿色,干后稍皱缩,下面灰绿色,光滑,侧脉每边7-8条,不明显;叶柄极短,近于无。花黄色,花序穗状或由穗状花序组成的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密被灰色短柔毛;花梗极短,具关节,花后残留;花萼长约8-10毫米,外面被灰色绢状短柔毛,裂片4,2大2小,卵形至长圆形,端圆,约等于花萼长的1/3;雄蕊8,2列,着生于花萼筒的中部以上;花药长圆形,长约1毫米,花丝短,近于无;子房棒状,具柄,顶部被短柔毛,花柱短,柱头圆珠形,顶基稍压扁,具乳突;花盘鳞片1枚,线状披针形,端钝,约长0.8毫米。果卵形,干燥。花期6-8月,果期9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500-1900米的山坡及路旁。
分布范围
产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湖北、江苏等省。蒙古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我国北方。
主要价值
河朔荛花有毒,可驱虫,纤维供造纸原料。
纤维可造纸,作人造棉,茎叶可作土农药毒杀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