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

croton kongensis 巴豆 越南 鳞腺
越南巴豆

越南巴豆,学名:Croton kongensis Gagnep,大戟科、巴豆属, 灌木,一年生枝条、叶、叶柄、花序和果均密被苍灰色至灰棕色紧贴鳞腺;叶纸质,总状花序,顶生,萼片卵形,被鳞腺;花瓣长椭圆形至线形,房近球形,...

  • 中文学名越南巴豆
  • 拉丁文名Croton kongensis Gagnep.
  • 别名银叶巴豆、假弹草、牙杂乱
  • 大戟科
  • 巴豆属
  • 分布区域海南和云南南部。越南、老挝和泰国

形态特征

灌木,高1-3(-5)米;一年生枝条、叶、叶柄、花序和果均密被苍灰色至灰棕色紧贴鳞腺;老枝苍灰色,鳞腺脱落。叶纸质,卵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5-12(-14)厘米,宽2-5(-7)厘米,顶端渐尖,稀短尖,基部圆形至阔楔形,全缘,干后上面常暗褐色,鳞腺稀少,下面苍灰色至灰褐色;基出脉3条,侧脉3-5对,远离边缘弯拱连结;叶柄长1-3(-5)厘米,顶端有2枚杯状腺体。

总状花序,顶生,长5-15厘米,苞片卵状披针形,长2-3毫米;雄花:萼片卵形,长约1.5毫米,被鳞腺;花瓣长椭圆形至线形,长约2毫米,边缘被绵毛;雄蕊12枚,花丝下部被绵毛;雌花:萼片披针形,长约2.5毫米,被鳞腺;子房近球形,被鳞腺,花柱2裂。

蒴果近球形,长4-6毫米;种子卵状,长约3.5毫米,暗红色。花期几全年。

生长环境

越南巴豆主要生长于海拔40-100米或700-2000米(云南)疏林中。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海南和云南南部。越南、老挝和泰国也有分布。

主要价值

【傣药】

牙杂乱:治急性胃炎,治疗皮疹,口角疮《傣医药》。

牙杂乱:根用于急性肠胃炎,呕吐;

叶治皮疹,口角疮《滇省志》。牙杂乱:

根、叶用于肠胃炎,头皮疹,口角疮《版纳傣药》、《滇药录》。

牙朵乱:全草用于急性肠胃炎,头皮疹,口角疮《傣药录》。

LTR R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