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植株
常绿乔木,高5-10米;小枝稍粗壮,褐色或深褐色,具纵棱及槽,无毛或被真菌感染后出现黑色笔直的硬毛,二年生枝具三角状圆形突起的叶痕,皮孔无;顶芽狭圆锥形,芽鳞具缘毛,急尖。
叶
叶生于1-2年生枝上,叶片近革质,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6.5-13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钝,边缘具细锯齿,齿尖黑色,叶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两面无毛,亦无光泽,主脉在叶面凹陷,背面隆起,侧脉10-13对,在叶面稍明显,背面明显,网状脉在叶面几不明显,背面略明显;叶柄长10-17毫米,上面具浅槽,无毛,背面半圆形,具皱纹,顶部具叶片下延而成的狭翅。
花
雄花淡绿色,芳香;由聚伞花序组成假圆锥花序,生于二年生枝的叶腋内,总花序梗粗壮,长约3毫米,无毛;花序轴长3-7毫米,每个聚伞花序具3-4花,苞片卵形,具缘毛,早落,总花梗长2-3毫米,花梗长3-4毫米,两者均被微柔毛,花梗近中部具2枚卵状披针形小苞片,具缘毛;花4基数;花萼4深裂,裂片三角形,先端钝或圆形,具缘毛;花冠直径约6毫米,花瓣4,倒卵状长圆形,长约3毫米,宽约2毫米,具疏缘毛,基部稍合生;雄蕊4,略短于花瓣,花药卵状长圆形,长约1毫米,纵裂;退化子房近球形,直径约0.5-0.75毫米,顶端钝,微4裂,具乳突。雌花未见。
果
果序假总状,生于二年生枝叶腋内,几无总梗,果序轴长3-5毫米,果梗长4-7毫米,均被微柔毛,中部具2枚卵形、具缘毛的宿存小苞片;果球形,直径4-7毫米,成熟时红色,具纵沟纹,无毛;宿存柱头平盘状,微4裂;宿存花萼直径约2毫米,近四方形,平展,裂片具缘毛;分核4,长圆状椭圆体形,长3.5-4.5毫米,宽2.5-3毫米,背面具掌状6-7条纵棱沟,两侧面具1宽浅沟或具1纵棱及2沟,内果皮木质。
花果期
花期5-6月,果期10-11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300—)2700—3200米山地沟谷混交林或杂木林中。
分布范围
产于四川南部(南川金佛山)、云南西北部(丽江、维西、贡山)和西藏东南部(察隅),
模式标本采自缅甸北部(F.K.Ward9331.A)。
本种提示
本种与山枇杷相似,但本种的雄花组成假圆锥花序,多数,总花梗及花梗均被微柔毛,果序假总状,果柄与果直径几相等;而后者之花序簇生于叶腋内,不为假圆锥状或假总状,总花梗和花梗无毛,果柄短于果径,而易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