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高可达3米,全株除花萼裂片边缘具睫毛外,其余均无毛。枝棕褐色或红棕色,直立,小枝绿色或黄绿色,呈四棱形,皮孔明显,具片状髓。叶片长椭圆形至披针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长3.5-15厘米,宽1-4厘米,先端锐尖,基部楔形,通常上半部具不规则锐锯齿或粗锯齿,稀近全缘,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无毛,中脉和侧脉在上面凹入,下面凸起;叶柄长6-12毫米。花1-3(-4)朵着生于叶腋,先于叶开放;花梗长3-7毫米;花萼长3.5-5毫米,裂片绿色,卵形、宽卵形或宽长圆形,长2-4毫米,具睫毛;花冠深黄色,长1.1-2.5厘米,花冠管长5-6毫米,裂片狭长圆形至长圆形,长0.6-1.8厘米,宽3-8毫米,内面基部具桔黄色条纹,反卷;在雄蕊长3.5-5毫米花中,雌蕊长5.5-7毫米,在雄蕊长6-7毫米的花中,雌蕊长约3毫米。果卵形或宽卵形,长1-1.5厘米,宽0.6-1厘米,基部稍圆,先端喙状渐尖,具皮孔;果梗长3-7毫米。花期3-4月,果期8-11月。 落叶灌木。茎丛生,枝开展,拱形下垂,小枝绿色,微有四棱状,髓心薄片状。单叶对生,椭圆形至披针形,先端尖,基部楔形,中部以上有锯齿,中脉及支脉在叶面上凹入,在叶背隆起。花期3~4月,先叶开放,深黄色,1~3朵腋生。蒴果卵球形,先端嘴状。枝中有片状髓。
生长习性
习性特征喜光,略耐阴。喜温暖、湿润环境,较耐寒。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耐干旱,较耐湿。根系发达,萌蘖力强。 在温暖湿润、背风面阳处,生长良好。在黄河以南地区夏季不需遮荫,冬季无需入室。地理分布编辑产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云南西北部。除华南地区外,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尤以长江流域一带栽培较为普遍。生山地、谷地或河谷边林缘,溪沟边或山坡路旁灌丛中,海拔300-2 600米。原产中国中部、西南,北方及朝鲜都有栽培。
栽培方法
用扦插、压条、分株、播种繁殖,以扦插为主。硬枝或嫩枝扦插均可,于节处剪下,插后易于生根。对土壤要求不严,盆栽要求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土。浇水春秋二季1日至2日浇1次,夏季每日1次至2次,冬季见土面干时再浇。地植冬末春初应保持土壤湿润,以促进花芽膨大与开花。盆栽每半月施1次稀薄液肥,孕蕾期增施1次至2次磷钾肥,可使花大色艳。地植于冬春开沟施1次有机肥即可。每年花后剪去枯枝、弱枝、过密枝,短截徒长枝,使之通风透光,保持优美株形。只要注意改善栽培条件,加强科学管理,一般不会发生病虫害。
经济价值
园林用途黄金条先叶而花,金黄灿烂,可丛植于草坪、墙隅、路边、树缘,院内庭前等处。
药用价值金钟花的果壳、根或叶可入药,是极好的中药原材。【药材基源】为木犀科植物金钟花的果壳、根或叶。【科属分类】木犀科
【性味】苦;性凉【功效】清热;解毒;散结【功效分类】清热解毒药【主治】感冒发热;目赤肿【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克;鲜品加倍。外用:适量,煎水洗。【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根、叶、果壳:味苦、性温。有清热解毒、祛湿泻火的作用。【考证】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药化学成分】叶中含有
1 | 牛蒡甙(arctiin) | 2 | 牛蒡甙元(arcti-genin) |
3 | 穗罗汉松脂酚(matairesinol) | 4 | 穗罗汉松脂酚甙(mata-iresinoside) |
5 | 异槲皮甙(isoquercitrin ) | 6 | 紫云英甙(astraga-lin) |
7 | 洋丁香酚甙(acteoside) | 8 | β-羟基洋丁香酚甙(β-hydroxy-acteoside) |
9 | 果实中含有牛蒡甙 | 10 | 牛蒡甙元 |
11 | 穗罗汉松脂酚 | 12 | 穗罗汉松脂酚甙 |
13 | 芸香甙 | 14 | 白桦脂酸(betclinic acid) |
15 | 熊果酸(ursolic acid) | 16 | 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 |
17 | 洋丁香酚甙及β-羟基洋丁酚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