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达 10 米;树皮黑灰色,枝条开展,通常无刺;小枝微屈曲,圆柱形,当年生枝紫褐色,无毛或近于无毛,二年生枝暗灰色或灰褐色,散生长圆形皮孔;冬芽三角卵形,先端急尖,无毛,紫褐色,有数枚外露鳞片。叶片卵状披针形至卵状椭圆形,稀菱状卵形,长 4-8 厘米,宽 2.5-4.5 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稀疏不整齐圆钝重锯齿,通常不分裂或在不孕枝上少数叶片顶端有不规则的 3-5 浅裂。幼时上面微被伏贴短柔毛,老时减少,下面中脉及侧脉有长柔毛或近于无毛;叶柄长 1.5-4厘米,无毛;托叶膜质,线状披针形,长约 8 毫米,边缘有腺齿,早落。伞房花序或复伞房花序,直径约 4-5 厘米;总花梗和花梗均无毛,花梗长 5-10 毫米,花直径约 1.5厘米;萼简钟状,外面无毛;萼片三角卵形或三角披针形,约与萼筒等长;花瓣近圆形或倒卵形,长约 8 毫米,宽约 6 毫米,白色;雄蕊 20,比花瓣短;花柱 3-5,子房顶端被灰白色绒毛,柱头头状,约与雄蕊等长。果实扁球形。直径 1.5-2 厘米。黄色或带红晕,有稀疏褐色斑点;萼片宿存;小核 5,内面两侧平滑,无凹痕。花期 4-6 月,果期 8-10 月。
本种的特点为枝上常无刺,叶片多卵状披针形,有圆钝锯齿,不分裂;果实扁球形,熟时黄色带红晕。
分布范围
产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生于松林边灌木丛中或溪岸杂木林中,海拔1500-3000米。
主要价值
云南中部村边习见栽培作果树,有土黄果、大白果、小白果等品种,味酸甜,鲜吃及加工,并可入药。木材结构细密,质略重,可作细木工用。
栽培技术
山楂是我国特有的药果兼用树种。山楂品种繁多,鲜食和加工果均在市场上销售看好。山楂在山地、平原、丘陵、沙荒地、酸性或碱性土壤,均可栽培。针对近年来山楂生产存在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现总结出山楂的高产栽培技术如下:
管理
土壤: 土壤深翻熟化是增产技术中的基本措施,进行深翻熟化,可以改良土壤,增加土壤的通透性,促进树体生长。
施肥: 施基肥,未果后及时施基肥,以补充树体营养,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每亩开沟施有机肥3000——4000千克,加施尿素2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草木灰500千克。追肥,一般1年追3次肥,在3月中旬树液开始流动时,每株追施尿素0.50——1千克,以补充树体生长所需的营养,为提高坐果率打好基础。谢花后每株施尿素0.50千克,以提高坐果率。7月末花芽分化前每株施尿素0.50千克,过磷酸钙1.50千克,草木灰5千克,以促进果实生长,提高果实品质。
浇水 :一般1年浇4次水,春季有灌水条件的在追肥后浇1次水,以促进肥料的吸收利用。花后结合追肥浇水,以提高坐果率。在麦收后浇1次水,以促进花芽分化及果实的快速生长。浇封冻水,冬季及时浇封冻水,以利树体安全越冬。
修剪
冬季修剪
防止内瞠光秃,由于山楂树外围易分枝,常使外围都闭,内膛小枝生长弱,枯死枝逐年增多,各级大枝的中下部逐渐裸秃。防止内膛光秃的措施应采用疏、缩、截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改造和更新复壮,疏去轮生骨干枝和外围密生大枝及竞争枝、徒长枝、病虫枝,缩剪衰弱的主侧枝,选留适当部位的芽进行小更新,培养健壮枝组。对弱枝重截复壮和在光秃部位芽上刻伤增枝的方法进行改造。
少短截山楂树进入结果期后,凡生长充实的新梢,其顶芽及其以下的1——4芽,均可分化为花芽,所以在山楂修剪中应少用短截的方法,以保护花芽。
复势山楂树进入结果期后,多年连续结果,导致枝条下垂,生长势逐渐减弱,骨干枝出现焦梢,产量下降。要及时进行枝条更新,以恢复树势。对于多年连续结果的枝或其他冗长枝、下垂枝、焦梢枝、多年生徒长枝,回缩到后部强壮的分杈处,并利用背上枝带头,以增强生长势,促进产量的提高。
夏季修剪
疏枝山楂抽生新梢能力较强,一般枝条顶端的2——3个侧芽均能抽生强枝,每年树冠外围分生很多枝条,使树冠郁闭,通风透光不良,应及早疏除位置不当及过旺的发育枝。对花序下部侧芽萌发的枝一律去除,克服各级大枝的中下部裸秃,防止结果部位外移。
拉枝 夏季对生长旺而有空间的枝在7月下旬新梢停止生长后,将枝拉平,缓势促进成花,增加产量。
摘心5月上中旬、当树冠内心膛枝长到30——40厘米时,留20——30厘米摘心,促进花芽形成,培养紧凑的结果枝组。
环剥一般在辅养枝上进行,环剥宽度为被剥枝条粗度的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