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

phoenix 三角状 刺葵 栽培
江边刺葵

茎丛生,栽培时常为单生,高1-3米,稀更高,直径达10厘米,具宿存的三角状叶柄基部。 中文学名江边刺葵 拉丁文名Phoenix roebelenii O. Brien 门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纲单子叶植物纲 Monocotyledoneae 目初...

  • 中文学名江边刺葵
  • 拉丁文名Phoenix roebelenii O. Brien
  • 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 单子叶植物纲 Monocotyledoneae
  • 初生目 Principes
  • 棕榈科 Palmae
  • 亚科贝叶棕亚科 Coryphoideae
  • 刺葵族 PHOENICEAE
  • 刺葵属 Phoenix
  • 分布区域产云南,广东、广西等省区有引种栽培。缅甸、越南、印度亦产

形态特征

茎丛生,栽培时常为单生,高1-3米,稀更高,直径达10厘米,具宿存的三角状叶柄基部。叶长1-1.5(-2)米;羽片线形,较柔软,长20-30(-40)厘米,两面深绿色,背面沿叶脉被灰白色的糠秕状鳞秕,呈2列排列,下部羽片变成细长软刺。佛焰苞长30-50厘米,仅上部裂成2瓣;雄花序与佛焰苞近等长,雌花序短于佛焰苞;分枝花序长而纤细,长达20厘米;雄花花萼长约1毫米,顶端具三角状齿;花瓣3,针形,长约9毫米,顶端渐尖;雄蕊6;雌花近卵形,长约6毫米;花萼顶端具明显的短尖头。果实长圆形,长1.4-1.8厘米,直径6-8毫米,顶端具短尖头,成熟时枣红色,果肉薄而有枣味。花期4-5月,果期6-9月。

生长环境

喜光,不耐寒。生长于海拔480米至90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江岸边,已由人工引种栽培。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越南、缅甸以及中国大陆的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繁殖方法

软叶刺葵一般用播种法进行繁殖。软叶刺葵开花后授粉容易结果,10~11月份果实成熟,采收后即播或在翌年4月份播种,用大粒种子播种法播种。播于盆内,经常保持盆土湿润,2~3个月可以出苗。第二年春季可分苗,栽种于小盆内。北方地区盆栽,前三年株形差,无观赏价值。待三年后才能株型丰满,栽于中等大小盆内,摆放家庭观赏;也可用分蘖枝进行繁殖。

栽培技术

盆栽软叶刺葵在生长时期,每周可施一次有机肥液,它对肥料的需要量相对较少,以用缓效肥料为宜。每年4月上中旬换盆换土一次,换盆时可切去盆底部的部分老根和旧盆土,换用新的培养土栽植。软叶刺葵由于根系生长甚快,盆栽对盆沿口需较一般盆花深些,否则到了夏末秋初时,根可能长满盆,浇水和施肥液会往外流,会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

盆栽软叶刺葵1~3年生幼苗稍喜阴,平时可放半阴环境下栽培养护管理;3年生以上的植株4月底至5月应搬至室外或阳台上阳光较强的地方养护,会生长良好。9月底应把盆再移回室内向阳处。冬季夜间室温最低应在8℃左右,白天室温应在15℃左右。冬春季温度也不宜太高,否则在室内增长的新叶片搬至室外后,会发生严重的日灼病,叶片会变成黄褐色,失去观赏价值。

盆栽软叶刺葵抗干旱能力较强,数日内不向盆土浇水,也不会干死,但下部的叶片可能会干枯,影响其观赏效果。在温暖潮湿环境条件下会生长良好。夏季生长旺季,每天需浇水两次,并应向叶片喷水,使叶片清新、亮丽、美观。同时还可增加小范围的空气湿度,降低气温,以利其生长。

主要价值

是室内绿化的好树种。

相关

对棕榈科刺葵属5种植物叶的热值和灰分含量的月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大刺葵(725%~1039%)、加拿利海枣(712%~1009%)和伊拉克蜜枣(701%~1000%)的灰分含量相近,经t检验,无显著差异(P>005);加拿利海枣、伊拉克蜜枣和大刺葵的灰分含量高于江边刺葵(620%~893%)(P<005)和林刺葵(359%~694%)(P<00001)。(2)5种植物干重热值的月变化趋势有些差异,江边刺葵(2024~2193kJ·g-1)与伊拉克蜜枣(1968~2182kJ·g-1)的干重热值相近(P>005);林刺葵(1851~2151kJ·g-1)、大刺葵(1840~2056kJ·g-1)与加拿利海枣(1913~2079kJ·g-1)的干重热值接近(P>005);江边刺葵和伊拉克蜜枣的干重热值高于林刺葵(P<005)、加拿利海枣(P<0005)和大刺葵(P<00005)。(3)林刺葵的干重热值与灰分含量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伊拉克蜜枣、林刺葵、大刺葵3种植物的干重热值与降雨量有显著线性相关(P<005)。(4)去灰分热值的月变化趋势因种而异,去灰分热值与干重热值的月变化趋势不同,灰分含量是造成差异的原因。

对5种棕榈科植物,即短穗鱼尾葵(CaryotamitiaLour)、江边刺葵(PhoenixroebeleniiO’Brien)、蒲葵(LivistonaChinensis(Jacq)R.Br)、假槟榔(Archontophoenixalexandrae(F.Muell)H.wendl)、竹节椰子(ChamaedoreaseifriziiBurret)的花序轴横切面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它们在解剖学方面既存在共性特征,又各有其自身的特征.共性特征:①花序轴横切面结构自外向内由表皮、基本组织和维管束组成;②维管束密集于横切面的中央,外面有机械组织包围形成的维管束鞘,维管束由外向内,先是韧皮部,后是木质部,没有形成层;③在表皮与中央维管束群之间的基本组织中散布着纤维束.但5种花序轴横切面维管束群的密集程度,纤维束的丰富程度,通气组织的有无等方面具有种间差异,可为棕榈科植物的分类关系提供佐证。

棕榈科(Palmae)是单子叶植物纲中很有特色的一个类群,是热带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经济植物类群之一。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广泛的生境适应性、丰富的种类和独特的观赏价值,使之成为现代生活和城市绿化中重要的园林植物材料,在厦门和我国南方许多城市已经被大量地引种和应用。然而,由于棕榈科植物地理分布和形态结构的特殊性,分类鉴别上的困难已经成为这类资源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利用上的严重障碍;同时也由于对棕榈科植物栽培应用中的生理生态规律缺乏研究,在引种驯化和推广应用的过程中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并严重影响了这种热带植物景观象征的园林植物资源的生态效益的有效发挥。然而,迄今为止既没有人通过已广泛应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手段对棕榈科植物的分类鉴定和系统关系进行过研究,对棕榈科植物在城市绿化中的合理应用和生理生态研究方面,也很少有公开发表的成果能为之提供指导并帮助解决日益凸显的问题。本文在初步调查分析了棕榈科植物在我国的自然分布、引种驯化情况以及该类植物在厦门地区栽培应用状况的基础上,首次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厦门万石植物园引种的一些棕榈科植物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根据PCR对基因组DNA扩增的结果,用Nei’s相似性系数计算了不同植物间的遗传距离和遗传一致度,通过对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分析,并结合形态分类的特点,对棕榈科植物的属、种间的系统分类关系和一些疑难种的分类鉴定进行了初步研究。首次通过测定不同遮荫处理的盆栽棕榈科植物的生长量、叶绿素含量等指标,分析了棕榈科植物的耐荫性;通过测定叶片热值对棕榈科植物的能量生态学进行了初步研究。本研究既填补了棕榈科植物在分子生物学和园林应用中生态学研究方面的空白,所得成果对棕榈科植物的引种保护、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实践也有指导意义

LTR R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