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10-15米,无气生根。树皮灰白色;嫩枝密被黄褐色短丛卷毛。叶革质,长椭圆形至倒卵椭圆形,长15-18厘米,宽5-9厘米,先端骤尖,基部圆形或浅心形,两侧微耳状,全缘或微波状,表面绿色,无毛或疏生短柔毛,背面被黄褐色短丛卷毛,后脱落,基出脉3-5条,侧脉8-11对;叶柄长2.5-3厘米,粗壮;托叶披针形,长2-3厘米,膜质,黄褐色,外面被粗毛。榕果成对腋生,长椭圆状枕形,长1.5-2.5厘米,直径11-1.5厘米,无毛,成熟时橙红至鲜红色,疏生白斑,顶部微呈脐状突起,基生苞片3,圆形,边缘有睫毛;雄花、瘿花、雌花同生于一榕果内;雄花具长柄,花被片3,广卵形,雄蕊1枚,花药长椭圆形,花丝粗短;瘿花具柄,花被片合生,顶部3-4裂,子房近球形;雌花花被片与雄花同数,宽披针形,白色;瘦果近球形,表面有小瘤体。它期初夏。
生长环境
喜阳耐湿,耐土壤酸度比较强。生于盆地水旁阳处的砂壤土中,极少见。
分布范围
中国广东、广西、海南有野生和栽培。南亚和东南亚各国也有。广东(广州)、海南常见栽培或野生,通常喜生于沟边。斯里兰卡、印度、孟加拉国均为变种)、尼泊尔、缅甸、越南、老挝、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至所罗门群岛和澳大利亚东北部(昆士兰)也有。
主要价值
园林绿化和行道树用。
相关变种
毛果枕果榕(变种)(新拟)
榕果圆锥状椭圆形,密被褐黄色长柔毛,基生苞片卵状披针形;叶初期密被黄褐色长柔毛,成长后渐脱落,倒卵状椭圆形。
产云南南部(盈江、思茅、西双版纳、河口等地),常生于海拔160-880(-1500)米山地林中。尼泊尔、缅甸、老挝、越南、孟加拉国、印度、斯里兰卡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