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大乔木,高达30米,胸径达1米;幼树树皮平滑,浅灰色,老时则深纵裂;小枝灰色至暗褐色,具灰 黄色皮孔;芽具柄,密被锈褐色盾状着生的腺体。叶多为偶数或稀奇数羽状复叶,长8-16厘米(稀达25厘米),叶柄长2-5厘米,叶轴具翅至翅不甚发达,与叶柄一样被有疏或密的短毛;小叶10-16枚(稀6-25枚),无小叶柄,对生或稀近对生,长椭圆形一至长椭圆状披针形,长约8-12厘米,宽2-3厘米,顶端常钝圆或稀急尖,基部歪斜,上方1侧楔形至阔楔形,下方1侧圆形,边缘有向内弯的细锯齿,上面被有细小的浅色疣状凸起,沿中脉及侧脉被有极短的星芒状毛,下面幼时被有散生的短柔毛,成长后脱落而仅留有极稀疏的腺体及侧脉腋内留有1丛星芒状毛。
雄性葇荑花序长约6-10厘米,单独生于去年生枝条上叶痕腋内,花序轴常有稀疏的星芒状毛。雄花常具1(稀2或3)枚发育的花被片,雄蕊5-12枚。雌性葇荑花序顶生,长约10-15厘米,花序轴密被星芒状毛及单毛,下端不生花的部分长达3厘米,具2枚长达5毫米的不孕性苞片。雌花几乎无梗,苞片及小苞片基部常有细小的星芒状毛,并密被腺体。
果序长20-45厘米,果序轴常被有宿存的毛。果实长椭圆形,长约6-7毫米,基部常有宿存的星芒状毛;果翅狭,条形或阔条形,长12-20毫米,宽3-6毫米,具近于平行的脉。花期4-5月,果熟期8-9月。
产地生境
产于中国陕西、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在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最为常见,华北和东北仅有栽培。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沿溪涧河滩、阴湿山坡地的林中。
朝鲜半岛亦有分布,培育繁殖基地在江苏、浙江、山东、湖南等。
生长习性
喜深厚肥沃湿润的土壤,以温度不太低,雨量比较多的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较为适宜。喜光树种,不耐庇荫。耐湿性强,但不耐常期积水和水位太高之地。深根性树种,主根明显,侧根发达。萌芽力很强,生长很快。对有害气体二氧化硫及氯气的抗性弱。受害后叶片迅速由绿色变为红褐色至紫褐色,易脱落。受到二氧化硫危害严重者,几小时内使叶全部落光。枫杨初期生长较慢,后期生长速度加快。
繁殖方法
1、土地整理:虽然枫杨有较强的适生能力,但是在育苗繁殖的过程中还是需要选择适宜的生长环境和土壤深厚肥沃的地区进行栽培。先应对土壤进行20-30cm的深耕细耙,将地下熟化土翻在土壤表层然后浇灌底水。然后将辛硫磷颗粒剂加入细土,搅拌均匀后撒人苗圃,以减少地下害虫造成的种子受损。再施加腐熟肥、粪肥、有机肥等以改善土壤的种植环境。堆闷风化一段时间后,土壤可以使用。
2、种子采集和贮藏:利用种子繁殖,选择10-20年生,干形通直,发育良好,无病虫害的母树上采种。果实成熟后将果穗采下或等散落地面后扫集。种子采回后可当年播种;也可去翅晒干后袋藏或拌沙贮藏,至来年春季播种。
3、播种:以秋播为好,也可春播。春播时(2-3月)先用60℃-80℃温水浸种,冷却后换清水浸种1-2d,然后按20-25cm行距条播,每亩播种量8-10kg。发芽后当幼苗高达10-15cm进行间苗,并做好除草松土、排灌、施肥和病虫害防治工作。每亩产苗量0.8万-1.5万株,当苗高1.5-2m、地径1-2cm时,可出圃栽植。
栽培技术
造林技术
栽植:造林地要求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湿润,且不易积水。最好选在靠近水源的地方栽植,如河道边、池塘旁、水库堤坝等。栽植穴的深度和直径40-50cm,穴距3-4m。枫杨在空旷处生长,侧枝发达,生长较慢。为了培育通直高大的良材,成片造林时密度宜较大,以抑制其侧枝生长,等郁闭之后,再分期间伐。无论是春季或冬季造林都要求做到深栽、舒根、踏实。采用植苗造林时要注意防止枯梢,这种现象在冬季造林时尤为常见。因此,在冬季造林时,宜在栽后截干,或先截干后栽植。截干高度为10-15cm,切口要求平滑,不可撕裂。
养殖方法
水肥管理
枫杨在幼龄期长势较慢,充足的肥料可以加速植株生长。一般来说,栽植时可施用经烘干的鸡粪或经腐熟发酵的牛马粪作基肥,基肥需与栽植土充分拌匀,种植当年的六七月份追施一次三要素复合肥,可促使植株长枝长叶,扩大营养面积,秋末结合浇冻水,施用一次半腐熟的牛马粪,这次肥可以浅施,也可以直接撒于树盘。翌年春季萌芽后追施一次尿素,初夏追施一次磷钾肥,秋末按头年方法施用有机肥;第3年起只需每年秋末施用一次农家肥即可,但用量应大于头两年。照此方法施肥,可有利提高植株的长势。
需要注意的是,在工作中,有些人误认为成龄的大树不必施肥,这是不正确的。成龄大树一样需要施肥,充足的肥料可提高植株抗逆能力和抗病虫害能力,特别是种植在硬化铺装较多和小环境条件不好的枫杨,更需要年年施肥,这样不仅可使植株正常生长,而且还能有效延长枫杨的服务年限。
枫杨喜欢湿润环境,在栽培中应保持土壤湿润而不积水。栽植时应浇好头三水,三水过后每月浇一次透水,每次浇水后应及时松土保墒,入秋后应控制浇水,防止秋发,初冬应浇足浇透防冻水。翌年早春应及时浇解冻水,此后至7月前,每月浇一次透水,秋末按头年方法浇防冻水。第3年后,应浇好防冻水和解冻水,其他时间视降水情况确定是否浇水和浇水量。
修剪方法
枫杨在栽植前应按使用要求进行截干处理,截干后及时对伤口进行处理,防止腐烂并减少水分蒸发。种植成活后,剪口下会萌发一些新枝,当新枝长至40厘米左右时,选择三四个长势健壮,离主干顶端较近,分布均匀的枝作主枝培养。所选枝条应不在同一轨迹生长,且与主干有一定的夹角,其余枝条全部从基部疏除。秋末落叶后对所选留的主枝进行短截,剪口下留外芽,翌年对主枝上的新生枝条进行修剪。在每个主枝上选留2个侧枝,其余全部疏除。七八月份对侧枝进行摘心处理,秋末对侧枝上的枝条进行修剪,以疏枝为主,短截为辅,每个侧枝上保留两三个二级侧枝,对所保留的二级侧枝进行短截。经过3年的修剪,枫杨的基本树形即可形成,在以后的管理中,只需进行常规修剪,将病虫枝、下垂枝、干枯枝、过密枝、交叉枝进行修剪即可。
病虫防治
主要病害有白粉病、丛枝病,虫害有黑跗眼天牛、桑雕象鼻虫、枫杨灰褐圆蚧、柳白圆蚧。
白粉病
白粉病可使用粉锈宁、甲基托布津,每10-15d喷洒1次,应用波美度石硫合剂喷苗圃土壤并及时清理病源。
丛枝病
枫杨丛枝病在长江以南发病普遍,整个枝丛颜色呈黄绿色,基部显著肿大,叶片黄绿色,明显小,并略有皱曲,多着生于粗侧枝或主干上,这是枫杨病枝明显特征,并且主要表现在多年的大树上。发生严重时,病枝根本不开花。
综合防治
(1)加强养护管理:及时清理枯枝落叶和病残体,病丛枝要及时剪除,并烧毁。
(2)药剂防治:树木发芽前喷施石硫合剂80倍液,或具有内吸性50%特克多悬浮剂1500倍液封枝干。
黑跗眼天牛
在成虫交尾产卵盛期,捕杀成虫。成虫产卵后用小刀挖开产卵刻槽,清除卵粒和幼虫。在产卵刻槽上涂稀释15-20倍的40%乐果或50%倍硫磷乳剂,杀死幼虫。幼虫进入木质部后用铅丝捅死幼虫,或将浸蘸乐果或敌敌畏乳剂的药棉球塞入蛀孔,毒杀幼虫。
桑雕象鼻虫
早晚当成虫群集于叶面和叶背活动时,进行人工捕杀。7-8月成虫危害严重时,趁清晨露水未干前,喷40%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倍液毒杀。
枫杨灰褐圆蚧、柳白圆蚧
在幼虫发生初期,喷洒稀释1000倍的50%马拉松乳剂或90%晶体敌百虫;当蚧类的介壳形成后,应把蚧类擦落或压死。同时,要保护好天敌。
主要价值
药用
中药名
树皮:枫柳皮。
叶:麻柳叶。
功能主治
治慢性气管炎,关节痛,疮疽疖肿,疥癣风痒,皮炎湿疹,汤火伤。祛风止痛;杀虫;敛疮。主风湿麻木;寒湿骨痛;头颅伤痛;齿痛;浮肿,痔疮;烫伤;溃疡日久不敛
①《草木便方》:涂烂疮、汤火伤。
②《分类草药性》:洗疥疮、癣疮。
③《四川中药志》:杀虫,解毒。涂汤火伤及久疮,止牙痛。
附方
②治痒疹:麻柳叶、毛秀才、千里光、柳枝。煎水洗。(《四川中药志》)
③治牙痛:麻柳叶捣绒,塞患处或噙用。(《四川中药志》)
④治脚趾湿烂(香港脚):枫杨叶捣烂,搽患处。(《湖南药物志》)
⑤治膝关节痛:枫杨叶,虎耳草。捣烂,敷患处。(《湖南药物志》)
观赏
枫杨树冠广展,枝叶茂密,生长快速,根系发达,为河床两岸低洼湿地的良好绿化树种,还可防治水土流失。枫杨既可以作为行道树,也可成片种植或孤植于草坪及坡地,均可形成一定景观。
水库消落带降污效应
研究表明,浙南山区广泛分布的乡土植物枫杨能够有效地降解水库消落带污水中TN、TP和COD含量,并且在高浓度污水中降解这些指标的能力要大于在低浓度污水中的降解能力。枫杨对消落带中污染物TN、TP和COD的降解效应,是源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N、P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以及植株在光合作用中释放出的O2对水中各种污染物质的氧化分解。因此,在浙南山区水库库区消落带生态重建中,降污力强的木本乡土植物枫杨应作为主要的物种。
经济
木材轻软,不易翘裂,但不耐腐朽,可制作箱板、家具、火柴杆等。树皮富含纤维,可制上等绳索。叶有毒,可作农药杀虫剂。枫杨苗木可作嫁接胡桃之砧木。
树皮和枝皮含鞣质,可提取栲胶,亦可作纤维原料;果实可作饲料和酿酒,种子还可榨油。加工容易,不耐腐,易翘曲,胶接、着色、油漆均好。木材色白质软,可作家具及火柴杆等。
化学成分
叶含维生素(vitamin)C,鞣质;含水杨酸、内酯、酚性成分;种子含脂肪油。
树皮含算盘子酮(glochidone)、羽扇豆-1β,3β-二醇(lup-20(29)-en-1β,3β-diol)、乌苏酸(ursolic acid)、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d)、2α,3β,19α-trihydroxyurs-12-en-28-O-β-D-glucopyranoside(5)、4(4S)-4,8-二羟基-1-四氢萘酮((4S)-4,8-dihydroxy-1-tetralone)、4-甲氧基-5-羟基-1-四氢萘酮(5-hydroxy-4-methoxy-α-tetralone)、(4S)-4-羟基-1-四氢萘酮((4S)-4-hydroxy-1-tetralone);杨梅苷(myricitrin)、30-norlupan-28-oic acid(10)、杨梅素(myricetin)、槲皮素-3-O-(2-没食子酰基)-鼠李糖苷(quercetin-3-O-2-galloyl-rhamnoside)、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3,3′-二甲氧基鞣花酸-4-O-β-D-吡喃木糖苷(3,3′-di-O-methyl ellagic acid-4-O-β-D-xylopyranos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