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乔木,高12-15米,胸径达60厘米,具粗壮的刺。羽状复叶具3小叶,小叶膜质,卵状三角形,长10-15厘米,宽7-10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圆或宽楔形,两面无毛;侧脉每边7,在下面明显凸起;叶柄长10-12厘米;小叶柄长7毫米;托叶卵形,脱落。总状花序长7-10厘米,有褐色绒毛;花红色,长4厘米;花萼钟状,有绢毛,2裂;花瓣不等长,旗瓣椭圆形,先端钝,具短瓣柄,翼瓣倒卵形,龙骨瓣与翼瓣等长;子房有毛。荚果长15厘米,宽2.5厘米,中部以下不发育,亦不开裂;种子1-3颗,黑色。
生长环境
生长于低山沟谷雨林中。
分布范围
产自云南(西双版纳)。越南、老挝、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爪哇)有分布。
繁殖方法
繁殖以扦插为主,也可播种。扦插,于4月间选择1-2年生,生长充实、健壮的枝条剪成12~20cm的枝段作插穗,插入砂土中。插后要注意浇水保湿,极易生根成活。苗应置于半阴处,经常保持盆土湿润。当插穗上长出红色的小芽时,即表示已经生根。扦插成活的幼苗,可在翌春分枝定植。
栽培技术
适合于阳光充足,温度高而通风较好的环境;须见干见湿,但不宜涝。不耐寒,10月下旬人室,越冬温度保持15℃左右,不能低于4℃,并应注意控制水分。耐瘠薄,对土壤要求不严,盆栽可用蹄角片作底肥,每隔2-3周追施一次豆饼液肥,薄肥勤施。在露地栽培中,幼龄树应注意修剪,以养成圆整树形。盆栽宜选规格稍大的盆,温室盆栽可用大缸。刺桐的根木质化程度高,须根少,如盆土排水不良或盆土积水,极易烂根,故应以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作培养上,忌用排水不良的粘质土壤。上盆或换盆时,一般中等植株每盆应施用100~150g蹄角片作底肥。从5~9月,应每半月追施一次腐熟有机液肥。刺桐不喜大水,盆土以经常保持半干半湿为好。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可每天浇一次水。炎热的夏季,需放置室外半荫处养护。冬季一般可每2~3天浇一次水。入室前修剪抹头的植株,可每10~15天浇一次水。老龄植株要适当截干,以利调整株形。对生跃过长的枝条,可在花后采取摘心的办法控制枝长势,也可将开过花的枝条从基部剪除,萌生的枝条开花更为繁茂。每年春季进行换盆。
主要价值
在东南亚常用本种作为行道树或胡椒、咖啡、可可、肉豆蔻等的遮荫树;为速生用材树种,可用作包装木箱;叶可作绿肥和家畜饲料,嫩芽可食;种子含生物碱(Hypaphorine),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