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罕为小乔木,高1.5-5米,有香味;小枝四棱形,密生细柔毛。通常三出复叶,有时在侧枝上可有单叶,叶柄长1-3厘米;小叶片卵形、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2.5-9厘米,宽1-3厘米,顶端钝或短尖,基部楔形,全缘,表面绿色,无毛或被微柔毛,背面密被灰白色绒毛,侧脉约8对,两面稍隆起,小叶无柄或有时中间小叶基部下延成短柄。
圆锥花序顶生,长3-15厘米,花序梗密被灰白色绒毛;花萼钟形,顶端5浅裂,外面有绒毛;花冠淡紫色或蓝紫色,长6-10毫米,外面及喉部有毛,花冠管内有较密的长柔毛,顶端5裂,二唇形,下唇中间裂片较大;雄蕊4,伸出花冠外;子房无毛,密生腺点;花柱无毛,柱头2裂。
核果近圆形,径约5毫米,成熟时黑色;果萼宿存,外被灰白色绒毛。花期7月,果期9-11月。
生长环境
生于平原、河滩、疏林及村寨附近。 蔓荆多野生于海滨、湖泽、江河的沙滩荒洲上,适应性较强,有防风固沙的作用,对环境要求不严。
喜充足的阳光,耐高温,较耐旱,幼苗期怕涝。对土壤要求不严,耐盐碱性较强。凡土质疏松,不积水的沙滩荒地、盐碱地均可栽种。但以土层深厚的沙滩荒洲上种植最好,在酸性土壤中生长不良。
地理分布
产中国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印度、越南、菲律宾、澳大利亚也有分布。
主要变种
异叶蔓荆(云南植物志)该变种主要特点:
直立灌木。单叶,有时在同一枝条上有单叶和复叶共存。花期4-7月,果期9-11月。产广东、云南西南部至东南部。生于海拔300-1700米的山地路旁或林中。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日本及太平洋诸岛也有分布。
单叶蔓荆(拉汉种子植物名称)该变种主要特点:茎匍匐,节处常生不定根。单叶对生,叶片倒卵形或近圆形,顶端通常钝圆或有短尖头,基部楔形,全缘,长2.5-5厘米,宽1.5-3厘米。花和果实的形态特征同原变种。花期7-8月,果期8-10月。产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生于沙滩、海边及湖畔。日本、印度、缅甸、泰国、越南、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也有分布。该变种与原变种的区别,仅在营养器官上的差异,花果特征基本相似,原变种的叶型也不稳定,不完全3小叶,有时在侧枝上可有单叶存在;而该变种通过栽培后,发现茎基部着土可生不定根,而上部消失,根据这性状我们认为作为变种处理较为合适。
栽培技术
整地栽种
整地:在2月份雨季来临时进行,耕深30cm左右,带状整地,带距1m。
插条选取:插条选择1~2年生的健壮枝条,枝条梢端30cm去掉不要,留下的截成50cm长的插穗,一般随取随插。
扦插:3月15日左右,选择阴雨天气,按株行距60cm×100cm规格,挖35cm深的穴,将蔓荆枝条粗的一头成45°斜插入穴,方向南北向,覆沙踩实,枝条露出地面5cm。
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是蔓荆沙地栽培必不可少的一环,在民间有“三分种,七分管”的说法,可见其重要性。主要包括施肥、除草、修剪、病虫害防治、种籽采收等5种田间管理技术。
施肥:包括底肥和管理施肥两种,底肥随栽种时放入;管理施肥分三次,第一次是催芽肥,在蔓荆萌芽前大约3月10日施肥;第2次是壮果肥,在蔓荆开始落花,果实初熟前,大约6月25日施肥;第3次是过冬肥,在采收完蔓荆籽后,大约10月15日施肥。施肥技术:栽种时底肥施农家肥,每株1.5~2kg,随栽种时放入穴内,深约20cm,覆沙压实,以充分利用农家肥的长效性,促进蔓荆成活、生长;催芽肥施尿素,每株各施250g,选择阴雨天进行;壮果肥可以施复合肥、钾肥,一般每株各施250g,可选择阴雨天,采用地表根部施肥,阴天施肥后可浇水溶化,防止肥料挥发,降低肥效;过冬肥应施足农家肥,有利于蔓荆第2年更好地生长,减少病虫害,采取环根部开挖15cm浅沟施肥,每株施1.5~2kg。
除草:蔓荆扦插成活后,尚未完全覆盖地面,容易滋生杂草。因此应在6月10~15日进行除草,防止杂草与蔓荆争水、争肥。固定沙丘栽种第2年以后,一般每年进行3次除草,第1次在3月15日左右,第2次在6月10日左右,第3次在12月30日左右,并进行培土。流动沙丘种植蔓荆成活后,一般不进行除草,保持植物种类丰富,可以增强群落稳定性,有利于蔓荆生长及扩展。
修剪:在11月7日前,将植株上的病虫害枯枝、老死枝以及阴枝剪掉,集中烧毁。
病虫防治
危害蔓荆的主要病虫害是叶斑病、吹绵蚧壳虫,其防治方法为:叶斑病在发病初期用波尔多液、代森锌、退菌特等药剂防治。吹绵蚧壳虫主要危害叶子,伏在叶背面,危害严重时叶片成炭黑状,极少数危害幼枝和幼果。该虫4~5月开始危害,5~6月危害严重,一般在5月初虫害发生时喷洒辛硫磷0.1%的溶液,同时结合除草,整枝,使田间通风、透光,减轻危害;冬季喷12.5%~10%松碱合剂杀死越冬虫口。
医药价值
性味归经
凉;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
功效主治
子:疏散风热;叶:散瘀消肿。主治:风热感冒,正、偏头痛,齿痛,赤眼,目睛内痛,昏暗多泪,湿痹拘挛。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用于风热感冒头痛,齿龈肿痛,目赤多泪,目暗不明,头晕目眩。
用法用量
5~9g。
临床应用
⑴蔓荆子散(《医部全录·头门》)治风头旋运,闷气则欲倒。蔓荆、甘菊花、半夏(汤泡)羚羊角(屑)、川芎、枳壳(麸炒)、茯神(去木)、黄芩、防风各23g,麦冬、石膏各30g,地骨皮、赤箭、细辛、甘草(炙)各15g。每服9g,水1盏,生姜15g,煎至六分,去渣,不拘时温服,忌热面饴糖羊肉。方中蔓荆子配伍川芎治头痛、身痛。
⑵蔓荆子膏(《外治秘方·广济方》)治头风白屑痒,发落生发,主头肿旋闷。蔓荆子6g,生附子30枚,羊踯躅花120g,葶苈子120g,零陵香60g,莲子草1握。上六味切,以绵裹,用油2升,渍7日。每梳头常用之,若发稀及秃处,即以铁精30g,以此膏油于瓷器中研之。摩秃处,其发即生也。方中蔓荆子与诸药配伍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之功。
⑶益气聪明汤(《东垣十书》)治头痛,目糊,齿痛,耳鸣或听力减退。蔓荆子、葛根、人参、黄芪各9g,黄柏3g,白芍6g,升麻4.5g,炙甘草3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方中蔓荆子配伍黄芪人参等治劳役饮食不节,内障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