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

倒卵形 分布 巴豆 海南 落叶
海南巴豆

海南巴豆海南巴豆,渐危种。落叶或半落叶灌木,高3至5米。仅分布于海南部分地区海拔600米以下低山丘陵的荒坡及疏林中。耐旱耐贫瘠,喜阳光。天然更新好,花期3、4月,果期6、7月。该种分布仅局限于海南西部干热地...

  • 中文学名海南巴豆
  • 拉丁文名CrotonlauiMerr.etMetc.
  • 被子植物门
  • 大戟科
  • 巴豆属
  • 海南巴豆种
  • 分布区域广东与海南西部儋县、昌江、白沙至南部崖县和陵水等县

形态特征

落叶或半落叶灌木,高3-5米;幼枝及嫩叶两面被星状柔毛。叶纸质,倒卵形、长圆状倒卵形或倒披针形,稀椭圆形,长4-12厘米,宽1.5-4.5厘米,顶端圆钝或急尖,基部渐狭,边缘有不规则疏细齿和腺体,侧脉5-8对,通常叶背最下的1对侧脉上着生无柄的杯形腺体;叶柄长5-10毫米,被星状毛;托叶钻形,早落。花雌雄同株;总状花序长3-10厘米;雌花着生在花序轴的下部,雄花位于上部,有时整个花序全为雄花;雄花花萼裂片卵形,花瓣与花萼等长,长圆形,雄蕊10枚;雌花花萼裂片三角形,子房球形,花柱自基部2裂。葫果近球形,被星状毛;种子椭圆形,腹面略扁,长约7毫米。

生长环境

分布区处于海南的背风区,气候干热,全年皆夏,只分干湿二季,年平均温24-25℃,年降水量1200-1400毫米,属半干燥的气候型。土壤为砖红壤和赤红壤。为阳性树种,幼苗期稍耐阴,长成后需要充足的阳光,能耐干旱贫瘠的生境。海南巴豆为季雨林成分,在密林中生长较慢;在疏林和灌丛中,长势旺盛,结实较多,天然下种更新和萌芽力强。花期3-4月,果期6-7-。

分布范围

范围

主要分布于海南西部儋县、昌江、东方、乐东、白沙至南部崖县和陵水等县。生于海拔600米以下低山丘陵的荒坡及疏林中。

现状

渐危种。海南巴豆(CrotonlauiMerr.etMetc)特产与海南,分布区较窄,由于历年毁林开荒,森林破坏严重,分布面积日渐缩小,资源数量迅速锐减。

化合物研究

大戟科(Euphorbiaceae)植物海南巴豆(CrotoncaudatusGeisel.var.tomentosusHook.)茎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和凝胶色谱分离纯化化合物,根据现代波谱学技术(MS、1H-NMR、13C-NMR)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毛叶巴豆茎的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甾醇,分别为(24R)-5α-豆甾-3,6-二酮(1)、豆甾烷-22-烯-3,6-二酮(2)、β-豆甾烷(3)、(24S)-3β,5α,6β-三羟基-豆甾烷(4)、胡萝卜苷(5)、β-谷甾醇醋酸酯(6)、3β-羟基-豆甾-5-烯-7-酮(7)、7-氧基豆甾醇(8)、7α-羟基谷甾醇(9)、7α-羟基豆甾醇(10)、7β-羟基谷甾醇(11)、7β-羟基豆甾醇(12)。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2,4,6~12共9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主要价值

【海南巴豆的功效介绍】:

海南巴豆(《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异名】刹埂(傣名)。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海南巴豆的全株。

【植物形态】海南巴豆灌木,高约2米。

多分枝,幼枝密被粗毛。单叶互生,卵圆形,具尖头,长10-15厘米,宽7-9厘米,下面密被白色糙毛,基脉3出,有香气。野生或栽培。分布云南等地。

【采集】全年可采。

【性味】性热,味辛微酸。

【功用主治】镇静祛风,退热止痛,舒筋活络。治疟疾,高热,惊痫抽搐,风湿性关节炎,麻木不仁。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浸酒。外用:捣敷。

【选方】

①治疟疾、高热、惊痫抽搐:海南巴豆一至二钱,水煎服;外用叶捣包寸口。

②治风湿性关节炎:海南巴豆、蔓京子、石灰适量,捣烂包敷。

采收加工

种植5-6年后即可结果。每年于8-11月,分批采收,摊放2-3天,使种子后熟,然后晒干或烤干,打破果壳,簸净果壳及杂物即得巴豆。

炮制:炮制时宜慎,注意惊防护。

巴豆仁:先拣去杂质,用黏稠的米汤或面汤浸拌,拌均后取出,放在簸箕或筛中,置日光下曝晒或用火烘烤至开裂时为止,搓去皮,簸去屑,取净仁晒干。

巴豆霜:取净巴豆仁碾成细末或捣烂如泥,用吸油纸包裹,外包纱布,进行压榨去油,如此反复2-3次,至榨净油为度,取出,碾细,过筛。

用途

主要以种子入药。根、叶也可药用。种子有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的功效。主治寒积停滞,胸腹胀满,冷秘急痛,水肿等。叶治疟疾、疥癣、跌打损伤。根治痈疽、疔疮、风湿痹痛、胃痛。

方剂

(1)寒积停滞,腹满胀痛,大便不通:巴豆霜、大黄、干姜各等份。研细末,拣密为丸。每服1-2g,用温开水送下,每日1-2次。

(2)风湿痛:干巴豆10-15g,捣如泥,加热大米饭适量混匀,睡前敷患处8-10h,次晨取下,间隔15日后可再敷1次。本属1000种,中国19种。

栽培技术

繁殖

用种子繁殖。种子含油,寿命短,宜分批采收果实置于荫凉处,待其自然开裂,取得种子,立即播种。在营养袋中培育的1年生的苗木,可供造林。

海南巴豆在来舟林业试验场引种栽培试验10余年,结果表明,该树种采种育苗容易掌握,1年生苗高达40cm,地径0.7cm。造林成活率高达90%,幼林生长快,10年生时平均高7.56m,平均胸径8.92cm,海南巴豆不仅是园林绿化的优良树种,而且花蕾可入药,木材又是珍贵用材,因此,对其进行人工造林具有重要意义。

采种

海南巴豆采种应选择15-40年生的健壮母树。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当聚合果由红变紫、内种皮发黑时,即可采种。采摘后在室内后熟一段时间(5-7天),待果壳自然开裂后取出种子,放流水中1-2天,当假种皮软化后,放在清水中擦去油脂状的外种皮。脱脂越净,发芽率越高。将洗净的种子在室内摊数天阴干,通常采用湿沙贮藏。注意经常检查,发现有霉烂变质种子,应立即翻沙消毒,捡出坏种子。籽率为7%左右。种子千籽重100-120克,每公斤种子有1.0-1.2万粒。发芽率86%。

育苗

苗圃地应选取排灌方便的沙质壤土。播种前进行细致整地,施足基肥,每亩均匀撒施菜饼300公斤,钙镁磷肥50公斤,耕耙后筑畦。于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种,播种前,苗床和种子均消毒,并用温水浸种催芽,水温控制在50℃,浸种36-48小时。采用条播,播种沟宽10-15厘米,条距20-25厘米,播种沟深3-4厘米。种子间距7厘米,在播种沟内成三角形排列,薄覆一层焦泥灰,盖狼衣草。每亩播种量4-5公斤。播种后30天,陆续发芽出土,待三分之二的幼苗出土即可揭取苗床覆盖的草。做好松土、除草、抗旱、施肥、间苗等管理工作。追肥在6月份前宜用腐熟稀薄人粪尿,以后每隔半月施一次尿素,8月初停止,9月中旬施一次磷钾肥。高温季节最好搭荫棚遮荫,9月份拆除。

造林技术

1.造林地选择

造林地应选择在海拔500-800米的山腰、山坡、山麓等地深厚肥沃的酸性土壤。

2.整地方式

采用大穴整地。定植穴直径60厘米、深50厘米。

3.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为株行距2.5×3.0米(即每亩88株)或株行距2.0×2.0米。

4.造林方式

造林前,在穴内施入适量基肥。选择无风阴天起苗造林。用表土填在苗根四周和定植穴内,做到苗正、根舒、泥紧。

5.造林季节

冬季或早春,选择无风阴天起苗造林。

抚育管理

幼林郁闭前,每年除草松土1-2次,适当整枝,以利长势和冠形。天然林生长缓慢,成林郁闭后,分次加以疏伐。25年左右间伐,50-60年主伐。

施肥

肥料是海南巴豆的粮食,是获得海南巴豆叶优质高产的重要条件,海南巴豆只有从土壤中获得所需要的N、P、K、B、Fe、Zn等大量和微量元素才能满足海南巴豆叶生产对旷质营养的需求,为海南巴豆叶优质高产奠定基础。

(一)肥料的种类与性质

1.有机肥料

①厩肥:牲畜粪尿(猪、牛、羊)和多种垫圈物的混合物,含有N、P、K三要素和多种元素。

②堆肥:用秸杆、杂草、绿肥、污水等混合不同数量的泥土及人畜尿堆制而成。

③饼肥:有豆饼、棉子饼、菜子饼等。

④人粪尿:速效性肥料,氮素含量较多。

2.化学肥料

①硝酸铵:生理中性肥料,速效、易被吸收。

②碳酸氢铵:速效性肥料,须深施。

③尿素:尿素含氮46%,1千克尿素相当于100千克人粪鸟或10千克饼肥所含的氮量。

④氯化钾:宜在碱性土壤中使用。

⑤海南巴豆专用复合肥料:中国已研制成功将N、P、K按一定比例混合造成的海南巴豆专用肥。

(二)施肥时期及标准:

1.新建海南巴豆园:当年每亩施尿素30千克,过磷酸钙20千克,在5月底,8月底分两次穴施。第二年解冻后每亩施入农家肥1500千克以上;发芽前施尿10千克,过磷酸钙30千克,春蚕结束后施入尿素20千克及适量的微量元素肥料。

2.成林海南巴豆园:三年以上海南巴豆园一年分春、夏、秋、冬四次施肥。

①春肥(催芽肥):在春季发芽前20天施用。以速效氮肥为主,亩施尿素10-15千克,过磷酸钙30千克,氯化钾5千克。

②夏肥:春蚕结束或夏伐后到夏蚕前10天(7月下旬)施用,以速效肥料为主,N、P、K要合理搭配,也可配合施用一些腐熟的堆肥、厩肥等。亩施尿素25-3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

③秋肥:夏蚕结束后及时进行(或8月下旬前施用)。以速效肥料为主,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以增强海南巴豆冬季的抗寒能力。

④冬肥(基肥):海南巴豆落叶后,土壤封冻前结合冬耕施用。应施用迟效性有机肥,如堆肥、厩肥、垃圾肥等,亩施农家肥3000-5000千克,并适当配合微量元素肥料。

(三)施肥方法

有机肥料要开沟深埋,速效肥料在行间开沟施入,施肥后灌水。微肥可与有机肥或化肥混合后施入。

(四)根外追肥

根外追肥具有见效快的特点,一般生长期各季均可采用,用叶前10-15天进行,要求选晴天无风的早晨或傍晚作业。喷时喷在叶背和嫩梢上,以滴水为度。浓度为尿素0.5%,磷酸二氢钾0.2-0.5%。

濒危及保护

保护价值

该种分布仅局限于海南西部干热地带的落叶及半落叶季雨林区,常绿季雨林中少见,对研究这一地区的植物区系有一定价值。种子富含油脂。

保护措施

海南巴豆分布的低海拔山地,已为农业利用区,因此,建议迅速选择伴有海南巴豆林分,作为自然保护点,并进行繁殖试验和种子油脂利用的研究。

常见病害

苗期虫害主要有老鼠啃食种子,可用毒饵诱杀。地老虎咬食幼苗,病害有猝倒病和烂根病。

地老虎:幼虫夜出活动,咬断幼苗嫩茎,啃食叶芽,造成幼苗枯死。当早晨看到新鲜苗木被咬断时,顺洞路扒开泥土找到地老虎幼虫后将其杀死,也可用90%敌百虫800-1000倍液喷治。

猝倒病:可用0.5-1.0%的波尔多液、敌克松、退菌特防治。

烂根病:在排水不良的圃地易发生,梅季也易发此病。可用1-3%的硫酸亚铁每隔4-6天喷一次,连续2-4次,并在苗床上撒生石灰,每亩15公斤;还应及时拔除病苗烧毁。

LTR R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