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

伏生 叶柄 峨眉山 莓草 蔷薇
峨眉山莓草

峨眉山莓草是发现的中国特有物种,分布范围极窄小,仅局限于四川省峨眉山顶。由于植株稀少,个体疏散,花仅2—3朵,生于悬崖峭壁,天然更新能力很弱,已濒临灭绝。 中文学名峨眉山莓草 拉丁文名Sibbaldia omeien...

  • 中文学名峨眉山莓草
  • 拉丁文名Sibbaldia omeiensis Yu et Li
  • 被子植物门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 蔷薇
  • 亚目蔷薇亚目
  • 蔷薇科
  • 亚科蔷薇亚科
  • 山莓草属
  • 峨眉山莓草
  • 分布区域四川省峨眉山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粗壮,圆柱形,分生多数侧根。花茎直立,高12-15厘米,密被伏生白色绢毛。基生叶为5出掌状复叶,连叶柄长3-7厘米,叶柄伏生白色绢毛,小叶无柄,边缘两个小叶较小,披针形,全缘或有1-3齿,中间3个小叶长圆披针形,顶端圆钝或急尖,基部楔形,上半部每边有1-4个不规则锯齿,两面密被白色绢毛,有光泽;茎生叶1,退化成苞叶状;基生叶托叶膜质,褐色,外面被白色绢毛或脱落几无毛,茎生叶托叶草质,卵段诊针形,外面密被白色绢毛。花2-3顶生;花直径1.5厘米;萼片三角卵圆形,顶端渐尖,副萼片披针形,顶端渐尖,与萼片近等长,外面密被白色绢毛;花瓣白色,倒心形;雄蕊5枚;花柱近顶生,柱头不扩大。花期7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岩石缝中,海拔3000米。

分布范围

产四川(峨眉山)。

本种提示

本种甚为特殊,植株全身被白色绢毛,有光泽,叶为掌状5出复叶,小叶长圆披针形,上半部每边有1-4个不规则锯齿,花2-3顶生,直径1.5厘米,花瓣白色,倒心形,雄蕊5枚等特点,易与本属其他种相区别。

生长特性

分布区海拔较高,积雪时间很长,往往可以持续到翌年5--6月,冬季严寒,夏季短而凉爽,雨量较丰富,空气湿润,多雾。喜生于风化的岩石缝隙中,天然更新能力弱。花期6-7月,果期8-9月。

保护价值

峨眉山莓草是分布极其狭小、生境极为特殊的宿根草本,全株被白色绢毛,有光泽,叶为掌状5出复叶,花仅2—3朵,形态较为特殊,对进一步研究属内的亲缘关系和地理分布以及保存种质资源均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保护措施

分布区已划为自然保护区,应将峨眉山莓草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并采种育苗、引种栽培,还可适当挖掘少量活个体,进行移栽保存。

栽培要点

应注意调查本种原产地的生长环境、土壤和气候条件,以及生长习性和繁殖生物学特性,进行引种和人工育苗繁殖试验。

药用价值

制成药物(内服、外敷)后,对牛皮癣等皮肤病有显著疗效。

LTR R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