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珠参、钮子七、扣子七、竹鞭三七、疙瘩七、珠子参、土三七、盘七、野三七、带节参三七。
入药部位
根茎。
性味
味苦、甘,性寒。
归经
归肝、胃经。(《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
功效
清热养阴,散瘀止血,消肿止痛。
主治
用于热病烦渴,阴虚肺热咳嗽,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外伤出血,跌打伤肿,风湿痹痛,胃痛,月经不调,风火牙痛,咽喉肿痛,疮痈肿毒。
相关配伍
1、治气管炎,支气管炎:珠儿参适量。研末,每次服3g。(《陕西中草药》)
2、治咳血,外伤出血:珠子参9g,煎服。或1.5-3g,研末吞服。(《云南中草药选》)
3、治红崩:扣子七3g,白三七3g,地榆9g。水煎服。
4、治外伤出血:扣子七根捣烂,外敷。(3-4方出自《恩施中草药手册》)
5、治齿痛:珠儿参切片含之。(《本草推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5g;或入丸、散;或泡酒。外用:适量,研末干掺或调涂;或泡酒擦;或鲜品捣敷。
使用注意
孕妇禁服。
炮制
一、采集加工
秋季采挖根茎,除去外皮及须根,干燥,或蒸透后干燥。
二、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残留须根及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筛去灰屑。
贮藏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形态特征
珠儿参又名:大叶三七,秀丽假人参。多年生草本,高约80cm。根茎串珠状,故名珠子参,节间通常细长如绳;有时部分结节密生呈竹鞭状,掌状复叶3-5枚轮生茎顶;叶柄长约9cm;小叶通常5,两侧的较小,小叶柄长5-15mm,中央小叶片椭圆形或椭圆状卵形,长10-13mm,宽5-7cm,先端长渐尖,基部近圆形或楔形,边缘有细密锯齿,边缘及两面散生刺毛。伞形花序单一,有时其下生1至多个小伞形花序;花小,淡绿色;花萼先端有5尖齿;花瓣5,卵状三角形,先端尖;雄蕊5,花丝短;子房下位,花柱通常2,分离。果为核果状浆果,圆球形,熟时鲜红色。花期7-8月,果期8-10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800-3500m的山坡竹林下或杂木林中阴湿处。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宁夏、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鉴别
一、药材性状
根茎略呈扁球形、圆锥形或不规则菱角形,偶有呈连珠状的,直径0.5-2.8cm。表面棕黄色或黄褐色,有明显的疣状突起及皱纹,偶有圆形凹陷的茎痕,有的一侧或两侧残存细的节间。质坚硬,断面不平坦,淡黄白色,粉性。气微,味苦、微甘,嚼之刺喉。蒸(煮)者断面黄白色或黄棕色,略呈角质样,味微苦、微甘,嚼之不刺喉。
二、饮片性状
为类圆形薄片,外表面棕黄色或黄褐色,有纵纹。切面淡黄白色,粉性。产地蒸煮品黄白色或黄棕色,略呈角质样。气微,味微苦、微甘。
药理作用
1、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提高雪中碳廓清率和激活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
2、镇痛镇静作用。
3、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4、抗实验性溃疡作用。
5、其他作用。珠子参具有抗心律不齐作用。
6、毒性。对球结膜无明显的刺激作用,有轻度的溶血活性。
现代应用
1、用于热病烦渴,阴虚咳嗽。
2、用于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外伤出血。
3、用于跌打伤肿,风湿关节痛,胃痛。
4、用于风火牙痛,咽喉肿痛,疮痈肿毒。
相关论述
1、《本草从新》:“补肺,降火,肺热者宜之。”
2、《药性切用》:“入肺泻热,补虚用代沙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