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

artemisia dracunculus tarragon 白蒿 茵陈
茵陈草

茵陈草又名:白蒿、蛇蒿草、龙蒿草、他力干 原产地:欧洲,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中文学名茵陈草 拉丁文名Artemisia dracunculus L. 别名白蒿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菊亚纲 目菊目 科菊科 种茵陈...

  • 中文学名茵陈草
  • 拉丁文名Artemisia dracunculus L.
  • 别名白蒿
  • 被子植物门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菊亚纲
  • 菊目
  • 菊科
  • 茵陈草
  • 分布区域原产欧洲。

形态特征

英文名称Tarragon或French Tarragon、True Tarragon、Estragon, Tarragon来源于拉丁语Dracunculus,意为“小龙”,系由法语“Esdragon”讹用而来。学名为Artemisia dracunculus L.音译名塔里根,别名香艾、椒蒿、狭叶青蒿、龙蒿、艾蒿(Mugwort)、小龙(Little Dragon)、龙艾、龙蒿草、线叶蒿(Linear-leaved Wormwood)蛇蒿,菌陈蒿等。属于菊科(Asteraceae ,Compositae)蒿属(Artemisia),为多年生丛生型芳香草本植物,

有两种茵陈草,法国茵陈草和俄罗斯茵陈草,它们看起来非常相似, 前者花小,黄色或绿白色,下垂,极少充分开放;俄罗斯茵陈草开花,花没有香味。法国茵陈草比俄罗斯茵陈草更令人喜爱. 常见的茵陈草为法国茵陈草,英文名French Tarragon,又叫德国茵陈草,

呈丛生状。地上茎直立,株高60-120厘米,开展度60厘米。植株无毛,茎略呈木质,多分枝,分枝近直立。叶呈线形,细长,光滑,绿色,长约5厘米,叶片无裂片,香味芬芳,有甘草和鲜罗勒似特殊草香,并带有茴香味,味甜。每年7月份收获,适宜在温暖、阳光充足处生长。

分布范围

原产欧洲。茵陈草在俄罗斯、格鲁吉亚、法国、荷兰、匈牙利及加利福尼亚人工栽培,其中法国栽培食用历史悠久,是法国的著名香料之一。茵陈草已被较普遍栽培。在我国分布于西北地区及蒙古,俄罗斯部分地区,生长于山地阳坡.

主要价值

作用及使用方法:

在法国,茵陈草被称为“草中之王”(King of Herbs),是许多经典法国菜的重要调料,甚至有“没有茵陈草,厨子不下厨”之说。茵陈草嫩茎叶具有芳香甜味,且略带苦味,还有类似干草的风味,可以用作猪牛肉、鸡、韭菜、马铃薯、番茄、胡萝卜、洋葱、石刁柏、香菇、花椰菜、豆类及米饭等食品的调味品。碎叶可加入清汤、馅料或炒蛋中,也可直接抹在烤鸡上,或混入鸡的填塞料中。新鲜叶还可用于制作醋、沙拉、鞳鞳酱(tartar sauce)等调料。因香气浓,不宜多放。

食用

食用茵陈草,可以起到刺激食欲的作用。

建议添加量

肉类用量:0.25g/kg

应用

1.黄疸。本品苦泄下降,性寒清热,善清利脾胃肝胆湿热,使之从小便而出,为治黄疸之要药。若身目发黄,小便短赤之阳黄证,常与栀子、黄柏、大黄同用,如茵陈蒿汤(《伤寒论》);若黄疸湿重于热者,可与茯苓、猪苓同用,如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若脾胃寒湿郁滞,阳气不得宣运之阴黄,多与附子、干姜等配用,如茵陈四逆汤(《卫生宝鉴·补遗》)。

2.湿疮瘙痒。本品苦微寒,有解毒疗疮之功,故可用于湿热内蕴之风瘙隐疹,湿疮瘙痒,可单味煎汤外洗,也可与黄柏、苦参、地肤子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6~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使用注意】蓄血发黄者及血虚萎黄者慎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

2.《名医别录》:“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痛,去伏瘕。”

3.《医学入门》:“消遍身疮疥。”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茵陈含挥发油,油中有β-蒎烯、茵陈二炔烃,茵陈炔酮等多种成分。全草还含香豆素、黄酮、有机酸、呋喃类等成分。

2.药理作用:茵陈有显著利胆作用,并有解热、保肝、抗肿瘤和降压作用。其煎剂对人型结核菌有抑制作用。乙醇提取物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水煎剂对ECHD11病毒有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 茵陈,煎汤内服或漱口,治疗口腔溃疡。疗效显著(中医杂志,1985,5:48)。用茵陈,煎汤代茶饮,治疗高脂血症,有良效。

LTR R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