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茎高10-20厘米,不分枝或分枝,下部有稀疏短柔毛。茎下部叶小,有长柄,长约3.5厘米,其他茎生叶无柄,长达6厘米,茎中部以上叶稍密集,二至三回羽状细裂,末回裂片线形或披针状线形,宽0.4-0.8毫米,无毛或叶片下部有疏柔毛。花单生茎顶端,无毛,在开花时围在茎近顶部的叶中;萼片约5,膜质,狭菱形或狭卵形,长约8毫米;花瓣约8,橙黄色,下部黑紫色,倒披针形,长约10毫米;花药宽椭圆形或近球形,长约0.8毫米;心皮多数,子房狭卵形,有1条背肋,顶部渐狭成短花柱。瘦果卵球形,长约3.5毫米,脉网隆起,有明显的背肋和腹肋。6月开花。
产地生境
产自中国新疆西部(昭苏)。生田边草地。在亚洲西部、欧洲也有分布。
园林种植
地块选择。选择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有浇水条件的地块,土壤要求土质酸碱度pH值7~8、有机质含量大于2%,前一年喷过封闭除草剂的地块不宜种植。第 一 次 种 植 的 新 大 棚 最 好 用50~100kg生石灰或喷生石灰水消毒,重茬种植的大棚,播种前15~20天需要撒施生石灰或喷石灰水,每个棚200kg左右,密闭大棚消毒7~10天,然后敞开大棚晾晒7天左右,待土壤消毒后整垄沟、看湿度播种。盖土厚度1cm 左右。
整地施肥。所选地块用发酵好的农家肥作底肥,每亩2000~4000kg,复合肥或三元素复合肥15~20kg,或硫酸钾和硫酸二铵混合肥,或用氮∶磷∶钾 =10∶10∶20的高钾复合肥,均匀撒施旋耕耙平。
种植模式。采用小苗床,根据地块可每苗床3~4行,行距30~50cm。株距5~7cm,密度约每平方米30~50株。
播种要求。10月中下旬,在大棚内播种。采取浅沟点播或耧播两种方式,播前要在沟内施3%的米尔颗粒或0.5%的阿维菌素颗粒剂,每亩4袋,每袋1kg,防治地老虎、金针虫、根结线虫等地下害虫,撒施五氯硝基苯防治土壤病害,每亩6袋(350克 / 袋)。播种深度1cm 为宜,播种后压实,喷洒水湿透,要求在出苗前保持土壤的湿度,苗床不能有积水或出现涝地等现象。苗出齐后根据天气保持大棚温度在10℃~25℃。
田间管理。出苗期及幼苗期的40~50天,幼苗易受干旱影响,特别在出苗期30天,土壤要保持湿润,以保证出苗整齐,及时补充水分。侧金盏花前期生长缓慢,主要采用人工除草法,抽薹以前要除干净,否则影响生长。浇水要选择晴天,早晚浇水为宜,避开高温时间,但湿度不能太大,防止植株病害发生。适宜生长温度为25℃左右,避免高温、高湿。在生长期内,晴天应及时放风,把湿度控制在70%以下。在采花期间要及时追叶面肥,如磷酸二氢钾、金叶丰、壮得丰等。使用硝酸钙、冲施动力等冲施肥。追施三元素复合肥或有机肥。
病虫害防治。黄化病、黑茎病是侧金盏花的主要病害。发病后最底层叶变黄,茎基部变黑、腐烂。可用99%恶霉灵粉剂或3%的甲霜,恶霉灵水剂与天达2116混合,在第一对真叶时喷雾预防,每隔10~15天喷1次。发病初期,用70%的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灌根,每隔7天灌1次,连续2~3次。黑茎病可喷施25%的咪鲜胺乳油与多菌灵混用或25%的阿米西达悬浮液1500倍液,每次喷药间期10天,连续3次即可。在生长中后期喷施叶面肥和杀菌剂,间隔7天,连喷3次。虫害主要是蚜虫,在4~5月份发生,可用吡虫啉和多威混合防治。
采收。花朵长成商品花后,要及时采摘,否则花瓣会自动脱落,以2~3天1次为宜。采摘时,随温度升高,可在棚上用遮阳网、喷泥浆或用旧塑料等方式遮阳,控制温度大棚温度不超过30℃。采摘时花柄控制在1cm左右以下,要无露水、无杂质、无霉变的花,不能过夜。
主要价值
全草:强心,利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