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具根状茎;株高1米。
叶片线状披针形,长约30厘米,宽约2.3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渐狭,两面均无毛或叶背被小柔毛;叶舌长圆形,长5毫米,顶端钝,边缘被毛。
总状花序长10厘米,花序轴被短柔毛,小花梗极短,长2毫米,被粗毛;花萼管钟状,长1厘米,宽6毫米,一侧开裂,外被粗毛,内无毛;花冠管钟状,长6毫米,顶端宽4毫米,外无毛,内被粗毛,后方的一枚花冠裂片倒卵形,长2厘米,宽1厘米,具缘毛,侧裂片较狭,无侧生退化雄蕊;唇瓣倒卵形,长与宽约2厘米,中部折叠状,顶端短2裂,边缘具小圆齿,基部楔状收缩,中部以上具小疣点,花丝长1.2厘米,无毛,宽1.5毫米,花药长7毫米;花柱线形,顶端扩大,具纤毛;腺体2枚,长1.5毫米;子房圆球形,径约1.5毫米。花期:3月。
生长环境
短穗山姜生长于林下、田野边阴湿处。
分布范围
短穗山姜产于我国台湾(台北、嘉义、高雄)。模式标本采自台湾高雄。
主要价值
园林:山姜半阳性植物,能忍受较强的光照并具有较强的耐荫性,管理较为粗放,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园林中应用较多,在园林布置时,可种植在稀疏的树林下,也可片植或丛植于水沟或水塘边观赏。
生长习性
喜温暖湿润环境,选择疏林下、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疏松的地块作为圃地,定植前将圃地进行深翻25-30厘米,清楚杂草及草根,然后耙细整平,施入腐熟肥做基肥与土壤拌匀备用。
繁殖方法
种子的采集与处理:种子成熟多在11月中下旬,当种子有青变红时,选取生长红果皮的植株作为采种母株,剪下果序,摘下红色球果,置清水中浸泡,搓洗去除红色果皮和白色种衣,于阴凉处用筛子沥干种子表面水分,最后将种子均匀播于室外疏林下沙坑中,覆沙1-2厘米,种子间距1厘米保持沙子湿润。
移栽定植:沙播种子约4个月后出苗,出苗率大于90%,且出苗整齐。出苗后2个月左右(翌年5-6月)、当幼苗长出2片约4厘米的叶片后,及时移栽至有散射光的疏林下,株行距50厘米×50厘米,栽后覆土压实,浇足定根水,移栽及易成活。
分株繁殖:成年山姜植株长势健,蓬径大,根茎处萌芽数量多,适于分株繁殖,全年可进行。
栽培技术
定植:在整好的土地上,按照50厘米×50厘米的株行距开穴,每穴放入3-4个小兜,覆土压实,浇足水,注意,山姜根系较浅,勿栽植过深,约半个月萌发新芽。
施肥:移栽成活后,进行少量多次薄施腐熟豆饼肥。每月1-2次,9约进行追肥,翌年4约在施肥。
实生苗可在定植后1年半,老株分兜苗可在定植后1年长成株型良好、具有观赏价值的株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