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

伞形 异叶 芹族 茴芹 阿米
异叶茴芹

异叶茴芹(学名:Pimpinella diversifolia)是伞形科茴芹属的植物。分布在尼泊尔、越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日本、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河南、福建、西藏、广东、湖北、四川、广西、贵州、安徽、浙江、江西...

  • 中文学名异叶茴芹
  • 拉丁文名Pimpinelladiversifolia
  • 别名八月白(浙江草药名)
  • 被子植物门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 伞形目
  • 伞形科 
  • 亚科芹亚科
  • 阿米芹族·葛缕子亚族·阿米芹族九棱类与真型类
  • 茴芹属

形态特征

植株

多年生草本,高0.3-2米。

通常为须根,稀为圆锥状根。

茎直立,有条纹,被柔毛,中上部分枝。

叶异形,基生叶有长柄,包括叶鞘长2-13厘米;叶片三出分裂,裂片卵圆形,两侧的裂片基部偏斜,顶端裂片基部心形或楔形,长1.5-4厘米,宽1-3厘米,稀不分裂或羽状分裂,纸质;茎中、下部叶片三出分裂或羽状分裂;茎上部叶较小,有短柄或无柄,具叶鞘,叶片羽状分裂或3裂,裂片披针形,全部裂片边缘有锯齿。

通常无总苞片,稀1-5,披针形;伞辐6-15(-30),长1-4厘米;小总苞片1-8,短于花柄;小伞形花序有花6-20,花柄不等长;无萼齿;花瓣倒卵形,白色,基部楔形,顶端凹陷,小舌片内折,背面有毛;花柱基圆锥形,花柱长为花柱基的2-3倍,幼果期直立,以后向两侧弯曲。

幼果卵形,有毛,成熟的果实卵球形,基部心形,近于无毛,果棱线形;每棱槽内油管2-3,合生面油管4-6;胚乳腹面平直。

花果期

花果期5-10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60-3300米的山坡草丛中、沟边或林下。

分布范围

产西藏、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甘肃、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西、广东、台湾。

分布于越南、巴基斯坦、印度、阿富汗、尼泊尔、日本。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功能:健胃止血、散瘀、解毒。

主治:用于偏头痛、腹痛、痢疾、肠炎、经闭、痛经、跌打损伤、瘰疬、肋腺炎、肺脓疡、蛇虫咬伤、湿疹。

【侗药】骂少灵,Malsaoplees:全草主治宾耿涸(水蛊病),更巴烈(羊痉证)《侗医学》。

全草及根(鹅脚板):辛、微苦,温。祛风活血,解毒消肿。用于感冒,痢疾,黄疸;外用

本种提示

本种与杏叶茴芹P.candolleanaWightetArn.相近,但通常为须根,基生叶多为三出分裂,纸质,小总苞片短于花柄。而杏叶茴芹的根为圆柱形或长圆锥形,基生叶通常不分裂,近革质,小总苞片等于或长于花柄。

异叶茴芹在我国分布较广,向北分布到陕西、河南,向西分布到西藏,向南至云南、广西、广东,向东分布于东南沿海各省及台湾。华东地区的异叶茴芹形态和日本的相近,向西南至四川西南部、云南西北部,有少数植株的根呈圆锥形,基生叶多型,三出分裂、羽状分裂和单叶都有,但小总苞片短于花柄。

变种

走茎异叶茴芹图版25:6-10

其与原变种的区别是:有长达3-20厘米的匍匐茎。

产四川西南部和云南西北部。生于海拔3000-3300米的林下或灌丛中。分布于尼泊尔、不丹。模式标本采自云南西北部。

尖瓣异叶茴芹图版25:1-5

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变种的花瓣呈披针形,顶端全缘微弯曲。

产四川。模式标本采自峨眉山。

LTR R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