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火绒草 Leontopodium leontopodioides(EDELWEISS),又名雪绒花。多年生草本。植株被白色或灰白色绵毛覆盖。叶互生,全缘。苞片数个,围绕花序,开展,形成星状苞叶群;头状花絮多数,排列成伞房花序。 原产欧洲的高海拔地区。是著名的高山花卉之一,被誉为阿尔卑斯山的名花。有着“世界花园”之称的瑞士,把火绒草定为国花;奥地利也以火绒草作为荣誉和友谊的象征,把火绒草定为国花。
植株高度:15--40cm
中亚苦蒿,多年生草本,高60-150cm。主根单一,垂直,稍木质化,径达3cm。根状茎稍粗短,垂直。茎单一或2-3个,直立,密被灰白色短柔毛,上部斜上分枝。茎下部叶二至三回羽状全裂,长卵形或卵形,长8-12cm,宽7-9cm,叶柄长6-12cm,中部叶长卵开或卵形,二回羽状全裂,长6-9cm,宽3-7cm;叶柄长2-6cm;上部叶羽状全裂或5全裂,长4-6cm,宽2-4cm,近无柄;苞片叶3深裂或不分裂。头状花序球形或近球形,下垂,于茎端或分枝上排成穗状花序式的总状花序;总苞片3-4层,中、外层总苞片有白色柔毛,内层者的膜质,几无毛;花序托密生白毛;雌花1层,15-25朵,花冠狭圆锥状,花冠桅部有2裂齿,花柱线形,伸出花冠外,先端分叉长两性花4-6层,30-90朵,花冠管状,花药披针形,花柱与花冠等长,先端2叉,柱头有睫毛。瘦果长圆形,先端微有不对称的冠状边缘。花、果期8-11月。
原形态
钻叶火绒草,多年生草本,长5-30cm.根状茎粗短,根出条木质,有顶生密集的缨状叶丛,多分枝,通常疏散丛生。花茎多数,通常生于根出条叶丛上或根状茎上,被白以绢状蛛丝状茸毛或毛。叶条形或条状钻形,长0.8-3cm,宽不超过0.1cm,无柄,边缘反卷,上面被蛛丝状毛或长柔毛或近无毛,下面被白色茸毛;苞叶多数,与茎部叶等长或远较长,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宽1.2-3mm,两面被白色或有时黄褐色厚茸毛,开燕尾服成径2-6cm的苞叶群。头状花序,径3-4mm,常10-40个密集成复伞房状或团伞状;总苞长约3mm,被白色厚茸毛;总苞片约3层,先端无毛,尖或稍钝,常陷没于毛茸中;小花异形或雌雄异株;花冠长2.5-3mm;雄花冠漏斗状管状,有披针形尖裂片;雌花花冠丝状,冠毛白色;雄花冠毛上部稍粗厚,有锯齿;雌花冠毛细丝状,有细锯齿。不育的子房和瘦果有乳头状凸起。花期8-9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500-2900m的高山和亚高荒原、草甸、砾石坡地和针叶林外缘。
主要价值
【药 名】:白特,又名针叶火绒草。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菊科植物针叶火绒草的全草。
【功 效】:清热消肿。
【主 治】:用于咽喉肿痛、瘀血肿痛、跌打损伤、痈疽疮疡、关节红肿疼痛等症。
【性味归经】:苦,寒,入心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一12克。外用:研末,调涂患处。
【别 名】:钻叶火绒草、苦艾(《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小火草、火绒草(云南)、白特(丽江纳西族话)。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四川、云南。
【拉丁名】:ceohtopodium subulatum (Franch )Beauv
【考 证】:始载于《四川凉山州中草药资源普查名录》。
【科属分类】:菊科。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500-2900m的高山和亚高荒原、草甸、砾石坡地和针叶林外缘。
【花语】:重要的回忆。
【采摘和储藏】:夏季采摘,洗净,晾干储藏。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全草,有解热,散瘀、止痛的功能。
人工栽培
繁殖方式
分株和播种繁殖。分株,在春季进行为好,把丛生状的火绒草扒开后可直接盆栽。播种,也以春播为主,种子发芽适温为20摄氏度,播后10天后即发芽。
栽培技术
火绒草适宜生长在肥沃疏松的腐叶土壤中,所以盆土要注意选择腐叶沃土。播种出苗后需间苗,具3片真叶时即可移盆栽。生长期盆土不宜过湿。每月施肥一次,注意肥液不能沾污叶片。冬季盆土保持稍干燥为好。
应用价值
火绒草是一种珍贵的花卉。它具有花、叶并美的特点,株形小巧玲珑,叶片银灰绚靓,白色花序如雪,朴实大方。同时具有耐干旱、耐贫瘠的优点,又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所以特别适用于岩石园栽植或盆栽观赏。
品种介绍
阿尔卑斯植物
雪绒花和龙胆草是最著名的阿尔卑斯山花;但除此以外,还有很多植物也非常适合阿尔卑斯的环境。山中野花颜色鲜艳明亮,这并非偶然;野花颜色对其生存和繁殖十分重要。首先,由于海拔高日照强,色素可以阻碍过强紫外线的照射。其次,天气条件限制了昆虫飞行,植物必须尽量争取授粉机会。鲜艳的颜色容易吸引昆虫,否则野花就无法繁殖。野花繁殖还必须迅速:夏天,干草机开进草场,开始第一次收获。某些植物必须在此之前产生种子。
钻叶火绒草生长在同一环境的植物和牧畜有着不同的问题。可口的草类会在播种前被吃掉,而那些坚硬带刺的却可以幸免于难。比起被牧畜吃掉,被收割的命运似乎好一些,至少植物还有机会播种繁殖。娇贵的植物,如兰花,只能在靠近悬崖峭壁的地方得以存活。其它娇弱植物的根系发达,可在饥饿动物的蹂躏下得以存活。
冰雪融化后,多石的土地变得十分不稳定,没有水分和营养。但只几年的时间,某些特别的植物就“殖民”了荒芜的土地。先长出来的苔藓,死后留下一层薄薄的腐植质。腐植质为虎耳草属植物和柳穿鱼属植物提供了生长的基础。早期植物的最大问题并不是土壤缺乏或移动:最小植物的根也有一米长,可以稳定地生长;如果能在乱石中找到缝隙,它们的地下芽时刻准备着抽芽。世界最小的树--矮柳也具备这种能力。矮柳的树干位于地表之下,只有少量树枝在地面上。这种奇特的生长方式不仅保温,而且在刮风时起到保护作用,防止水分流失。
生长在岩石表面的植物必须克服水分短缺的问题。贫瘠的土壤不能保湿,强烈的日照又很快蒸发了剩余的水分,高山上常有的强风会使普通植物的叶面大量失水。阿尔卑斯山上的植物具有防止水分流失的能力:有些植物长满了细毛,可以抵挡日光,同时形成空气层保湿;有些植物有蜡质保护层;肉质植物将水分储存在厚厚的叶子里;还有很多植物形成莲花座形,相互遮挡阳光。另外一些植物尽量接近地表面生长,以克服干旱,减少强风带来的损害。当然,很多植物可以同时具备几种能力。
传说动物
白特,是指白色的特。“特”是比马还能跑的动物,它马头、驴身、骡尾、牛蹄,俗称“四不像”,古人说“千里马、万里特”。传说文昌帝君的坐骑就是全身色白的特,即“白特”,明代著名小说家冯梦龙曾七曲山大庙白特殿撰写对联:“梓潼帝君乘白特下临凡界,三清老子骑青牛西出函关”。这座殿堂就因白特而得名。
传说当年张亚子曾骑上白特,由七曲山风洞往返于京都咸阳之间,与姚苌同窗共读。白特不骑时,就是一根竹棒。一次,张亚子归来后随手将竹马放在门后,煮饭的张婆以为是吹火筒,用竹马去灶堂拨火,忽然听到一声怪叫,竹马从灶堂里蹦出来,把张婆吓倒在地。张亚子闻声赶来,竹马虽然恢复了法力,但白特的四蹄和尾巴都变成了黑色。
文昌帝君为什么会以非驴、非马、非骡、非牛的四不像当坐骑呢?其实文昌的“四不像”有特定的含义:马耳寓意快如飞马,牛蹄象征纯善宽厚,驴子和骡子都善于负重。有了白特,文昌就能抵御山川妖孽,飞越高山险阻也会如履平地了。
在四川绵阳市梓潼县七曲山大庙内,还有白特殿,殿内塑有文昌帝君骑白特像。
历史记载
《南史》记载,南北朝时期的宋武帝刘裕,字寄奴,原为东晋大将,在他称帝前,有一次率兵出征新洲,敌军主力被消灭后,其残余人马逃奔山林。刘裕在带兵追剿中,被一条横卧路上的巨蛇挡住。刘裕弯弓搭箭命中巨蛇,巨蛇负伤而逃。第二天,刘裕带兵到林中继续搜查敌军残余。忽闻山林深处有杵臼之声,便派士兵前去查看。士兵循声寻去,只见几名青衣童子正在捣药。士兵正欲举刀杀之,众童子伏地哀救说:"只因昨日刘将军箭中我主,我主疼痛难忍,命我等捣药敷伤。"士兵们将此情回禀刘裕,刘裕甚觉诧异,乃前往察看,发现青衣童子不见了,只见地上有草药数束,遂命士兵将草药带回试敷金疮,甚是灵验,于是在军中推广使用。那时,不知这种草药叫什么名字,大家认为是刘裕将军射蛇得药,便以刘裕的字命名"针叶火绒草"。
解说
针叶火绒草为菊科多年生植物和草本植物奇蒿的全草。中医认为其性温、味苦,具有破血通经,敛疮消肿的功效。外伤出血局部肿胀可用本品煎汤淋洗疮口,能消炎止痛,防止感染。有人用针叶火绒草10克煎汤内服治疗外伤血尿腹胀收到满意疗效。用针叶火绒草捣汁兑入香油治疗病毒性肝炎,对降低转氨酶及消退黄疸有效。
出处
《南史》记载,南北朝时期的宋武帝刘裕。
名著记载
1.《本草经疏》:"针叶火绒草草,其味苦,其气温,揉之有香气,故应兼辛。苦能降下,辛温通行,血得热则行,故能主破血下胀。然善走之性,又在血分,故多服则令人痢矣。昔人谓为金疮要药,又治产后余疾、下血止痛者,正以其行血迅速故也。"
2.《本草汇》:"针叶火绒草,入手少阴、足太阴经。通经佐破血之方,散郁辅辛香之剂。按针叶火绒草破血之仙剂也,其性善走,专入血分,味苦归心,而温暖之性,又与脾部相宜,故两入。盖心主血,脾裹血,所以专疗血证也。"
3.《本草新编》:"针叶火绒草,下气止心腹急痛,下血消肿,解痈毒,灭汤火热疮,并治金疮。《本草》诸书言其能解产后余疾,则误之甚者也。寄奴性善走,迅入膀胱,专能逐水,凡白浊之症,用数钱同车前、茯苓利水之药服之立时通快,是走而不守可知;产后气血大亏,即有淤血,岂可用此迅逐之乎?"
4.《本草求真》:"针叶火绒草,味苦微温,多能破淤通经,除症下胀,及止金疮出血,大小便血,汤火伤毒。缘血之在人身,本贵通活,滞而不行,则血益滞而不出,而症瘕胀满愈甚;行而不止,则血亦滞而不收,而使血出益甚,寄奴总为破血之品,故能使滞者破而即通,而通者破而即收也。"
基本信息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英文名:Angiospermae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英文名:Monocotyledoneae
目中文名:霉草目
目英文名:Triuridales
科中文名:菊科
科拉丁名:Compositae
属中文名:火绒草属
属拉丁名:Leontopodium
种中文名:钻叶火绒草
种拉丁名:Leontopodium subulatum (Franch.) Beauv.
种下等级:种下等级:b.Leontopodium subulatum (Franch.) Beauv. var. bonatii (Beauv.) Hand.-Mazz.
生境:生境:高山, 高山荒漠, 石坡, 石坡针叶林中, 亚高山草甸, 针叶林缘
海拔下限:2500
海拔上限:2940
是否中国特有:是
是否引种栽培:非人工引种栽培
国内分布:四川省, 云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