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象岛猪笼草为藤本植物,可攀爬至距地面5m的位置。茎直径4~6mm。节间距可长达5cm。通常莲座状植株的茎为橙色至红色,攀援茎为浅绿色。
叶片无柄革质。呈披针形,可长达35cm,宽至5cm,厚可达0.2mm。叶片末端为急尖,基部收缩,包裹住茎周长的四分之三,并下延形成宽大4cm的脊。在中脉的两侧各有3条纵脉,但仅出现于叶片的末四分之一。羽状脉可见,斜发自中脉。笼蔓可长达30cm,直径约2mm。上位笼的笼蔓常具笼蔓圈。成熟的叶片通常为暗绿色,莲座状植株的新叶为红色,成年植株下部的新叶为橙色,上部的新叶为黄色。和茎一样,莲座状植株的中脉和笼蔓为橙色至红色,而攀援茎的为浅绿色。上位笼为管状,其体型都大于下位笼,可高达25cm,宽至3cm。翼退化,或消失或宽达1mm。笼口倾斜。唇宽度均匀。笼盖以及其他部分类似于下位笼。上位笼的颜色较下位笼浅,外表面通常为淡绿色,内表面常出现红色的斑点。唇通体为绿色。笼盖可能为全绿或带有红色的条纹。
象岛猪笼草的花序为总状花序。雄性植株的花序可长达70cm,花梗长35~50cm,花轴长17~22cm。整个花序约30~130朵花。一个次级花梗带两朵花,基部长1~3mm,分支长2~9mm。部分或全部的次级花梗的基部都具有较短的苞片,其可长达0.5mm。雄蕊柄可长达1.5mm,其长一半以上覆盖毛被。花被片为椭圆形,可长达3mm,宽至1.5mm。花刚开时,花被片为绿色,之间转变为深橙色或深红色。雌性花序与雄性花序的区别在于,其次级花梗只带一朵花,且无苞片,长3~12mm。此外,雌性花序的花轴长达8~22cm,花被片总为绿色。象岛猪笼草全身除了叶片上表面之外,都覆盖着白色或灰色的毛被,其长0.1~0.5mm。和其他分布于印度支那的猪笼草一样,象岛猪笼草也具有发达的根系。
生长环境
象岛猪笼草陆生于开阔的陡峭山地森林里的泥炭中。原生地海拔为300~600m。
分布范围
象岛猪笼草是泰国中部山区(Banthad Mountains)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中就包括了象岛和考夸。尚未发现象岛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
植物学史
1929年,阿瑟·弗朗西斯·乔治·克尔(Arthur Francis George Kerr)首次采集到了象岛猪笼草的标本。这个标本来自于泰国达叻省(Trat Province)考夸(Khao Kuap)海拔600m的地区采集到的,其标号为“Kerr 17727”,并存放于曼谷植物标本馆(Bangkok Herbarium)。马尔切洛·卡塔拉诺(Marcello Catalano)在其2010年发表的著作《泰国的猪笼草(Nepenthes della Thailandia)》中,对象岛猪笼草进行正式的描述。这份描述由阿拉斯泰尔·鲁宾逊(Alastair Robinson)复核,安德烈亚斯·弗莱施曼(Andreas Fleischmann)提供了拉丁文翻译。编号为“Catalano 013394”被指定为模式标本。这份标本由卡塔拉诺于2009年在象岛(Ko Chang)海拔300m的地区采集,并存放于朱拉隆功大学(Chulalongkorn University)标本馆中。
相关物种
象岛猪笼草与贡布猪笼草(N. kampotiana)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近缘关系。它们的区别在于:
特征 | 象岛猪笼草 | 贡布猪笼草 |
雄性花序的次级花梗 | 基部带2朵花 | 只带1朵花 |
毛被 | 部分组织具毛被 | 无毛被 |
叶片厚度 | 可达0.5mm | 可达0.2mm |
叶片颜色 | 浅绿色 | 新叶为黄色至红色 |
上位笼 | 管状 | 倒卵形或卵形 |
下位笼 | 唇两侧较宽 | 唇宽度均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