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茎
草本,高20-50厘米。根状茎细长,横走。茎有棱,直立,稍分枝,常呈之字,羽状复叶,具小叶3-4对,
叶
叶轴末端成单一或分歧的卷须;托叶半箭头形或斜卵状披针形,长7-16(25)毫米。下缘常有齿,小叶卵形或椭圆形,长(15)20-40(45)毫米,宽8-20(24)毫米,基部圆形或近广楔形,先端通常钝,具小刺尖,全缘,表面无毛,呈绿色,背面无毛或微有毛,带苍白色、有较密的网状脉。总状花序腋生,具2-4朵花,
花
梗比叶短或近等长,花梗与萼近等长,萼了形,上口稍斜;下萼齿比上萼齿长,花冠红紫色,长15-19毫米,旗瓣的瓣片近圆形或广椭圆形,顶端微凹,翼瓣比旗瓣短,比龙骨瓣长;子房线形,无毛。
果
荚果长圆状线形,长3-5厘米。宽约5毫米,无毛。花期(5)6月。果期7月。
生长环境
矮山黧豆为多年生根茎型植物。根茎细长,多在地下10—20cm的土层中横向分布。在权茎上生长着许多细根,其上着生有少量根瘤。矮山黧豆在我国东北地区4月末至5月萌发生长,6月开花,7—8月结荚,9月下旬地上部干枯。矮山黧豆为耐阴性中生草本。适应于寒冷湿润的气候;抗寒、耐阴,不耐干旱。在东北和华北地区的山地林缘普遍生长。在大兴安岭海拔900—1300m的落叶松一杜鹃林下及林缘的地榆+杂类草草甸群落中为优势种或常见伴生种。主要生长在山地森林的白桦林或白桦一落叶松等针阔混交林下草本层中,在森林草原及草原带的灌丛草甸中也常作为伴生种出现。
分布范围
生于针阔叶混交林及阔叶林的林缘、疏林下、灌林下、草甸等处。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省及华北,朝鲜、蒙古、俄罗斯也有分布。
主要价值
矮山黧豆为良等饲用植物。春夏鲜草牛喜食,马、羊乐食,秋季枯干后一般不食,只有羊少量采食,调制成干草各种家畜都喜食。矮山黧豆花前、花后的营养期都比较短,秋季干枯早,地上枝叶保存率低,利用一般在早期为好,或在结荚前营养生长时调制成干草。由于其粗蛋一质含量较高(表51),仍为较好的饲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