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6-23厘米,密被白色绢毛,使植体成为银灰白色。根茎垂直或倾卧向下,少有地平伸展者,多少弯曲,表面片状脱落,向上常变多头而有宿存之隔年枯茎。茎多条自根茎分枝顶部发出,也偶自横行根茎的节上发出,成丛,基部为紧密的鳞片所复盖,弯曲上升或直立,老时基部木质化。叶对生,无柄。线形至线状披针形,全缘或偶有稍稍分裂,具2-3枚裂片,通常长10-20毫米,竟2-3毫米,位于茎基部者较短,向上较细长,可达23毫米,先端渐尖,末端有一小刺状尖头,两面均被白色丝状柔毛,尤以下面为多。总状花序顶生,花少数,每茎约1-4枚,单生于苞腋,直立或斜伸,具长2-5毫米之短梗;梗与萼管基部连接处有2枚小苞片;小苞片长11-20毫米,宽2-4毫米,线形或披针形,全缘,或有时较宽,开裂而具1-2小齿,被毛,通常与萼管基部紧贴,有时多少分离,而在其简有长0.5-1毫米之节简;萼下部筒状,外部密被丝状柔毛,内面有短柔毛,通常有脉11条,管长5-10毫米,上部具,枚线形或锥形萼齿,先端渐尖,有一小尖头,各齿近于相等,长9-20毫米,两面均被紧密柔毛,萼齿间常有1-2枚附加小齿;花冠黄色,长30-45毫米,二唇形,外被白色柔毛,内面有腺点,下唇三裂,在其两裂日后面有褶襞两条。通至管的中部,喉部有长柔毛一撮,裂片长椭圆形,先端钝或略尖,中裂较两侧裂略长,通常长10-16毫米,宽7-13毫米,上唇先端2裂,略弯向前方;雄蕊4枚,二强,微露于花冠喉部,前方一对较长,均着生于花管的靠近子房上部处的内面,着生处凸起,质地坚韧,密生长柔毛,花丝基部被毛,花药背着,药室2枚,纵裂,长倒卵形,长4-4.5毫米,宽1毫米,先端渐细,成一小尖头。有时可长达1毫米,顶部钝圆,多少分离,被长柔毛;子房长圆形,花柱细长,自上唇先端伸出,弯向前方,柱头头状。蒴果革质,长卵圆形,长10-13毫米,宽8-9毫米,先端有嘴;种子卵形。长3-4毫米,宽2-2.5毫米,一面较扁平,一面微圆凸,而略带三棱形,周围有狭翅一环。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长环境
达乌里芯芭为轴根型植物。主根粗壮,入土不深,侧根不发达,特别是在轻度盐化栗钙土中,侧根少而短,并且细弱,但在砂质土壤中侧根发育良好,常可见到2-3级侧根。地上枝条一般在6月上、中旬从根颈上萌蘖而出,夏季雨水稀少年份,所萌发出的枝条常枯萎死亡,在水分正常年份里,7月中旬至8月上旬开出大而鲜黄色的花,每朵花开放的时间长达7-10天,8月中旬多数植株即进入结果期。达乌里芯芭属于旱生植物,是干草原和荒漠草原的常见伴生成分,多生于疏松的砾质一碎石质土壤上,也见于山地草原和草甸草原,沙质草原.不耐过分的潮湿和盐渍化较重的土壤.根据内蒙古锡林勒草地资源调查资料,在干草原带的典型样地中,每lm的描述样方中,有3--6株达乌里芯芭,其频度常在20%上下。
分布范围
产我国黑龙江(龙江、安达),内蒙古(满洲里、海拉尔、官村、九峰山、东科后旗、包头),河北(小五台山、北京)等省区,生于海拔620-1,100米之间的干山坡与砂砾草原上。苏联东西伯利亚及蒙古人民共和国亦有分布。
主要价值
达乌里芯芭为中等放牧型牧草,从春至秋羊、骆驼喜食,干燥后也乐食;马稍食,牛不吃或很少吃。在鲜草产量构成中.因其植株矮小,故仅占总重量的3--4%,每lOOkg鲜草风干后可得43-50kg干草。此外,全草可入药,能祛风湿、利尿,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