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

cenchrus echinatus 内稃 直立 蒺藜
蒺藜

蒺藜草(学名:Cenchrus echinatus L.)一年生禾草,高15-50厘米,秆压扁,一侧具深沟,基部曲膝状或横卧地面,近地面节上生根,下部各节常具分枝。叶鞘松弛,叶舌短小,叶片线形,质地柔软,上面粗糙,无毛或疏...

  • 中文学名蒺藜
  • 拉丁文名Cenchrus echinatus  L.
  • 被子植物门
  • 单子叶植物纲
  • 禾本目
  • 禾本科
  • 蒺藜草属
  • 蒺藜草

形态特征

蒺藜草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须根较粗壮。秆高约50厘米,基部膝曲或横卧地面而于节处生根,下部节间短且常具分枝。叶鞘松弛,压扁具脊,上部叶鞘背部具密细疣毛,近边缘处有密细纤毛,下部边缘多数为宽膜质无纤毛;叶舌短小,具长约1毫米的纤毛;叶片线形或狭长披针形,质较软,长5-20(-40)厘米,宽4-10米,上面近基部疏生长约4毫米的长柔毛或无毛。

总状花序直立,长4-8厘米,宽约1厘米;花序主轴具稜粗糙;刺苞呈稍扁圆球形,长5-7毫米,宽与长近相等,刚毛在刺苞上轮状着生,具倒向粗糙,直立或向内反曲,刺苞背部具较密的细毛和长绵毛,刺苞裂片于1/3或中部稍下处连合,边缘被平展较密长约1.5毫米的白色纤毛,刺苞基部收缩呈楔形,总梗密具短毛,每刺苞内具小穗2-4(-6)个,小穗椭圆状披针形,顶端较长渐尖,含2小花;颖薄质或膜质,第一颖三角状披针形,先端尖,长为小穗的1/2,具1脉;第二颖长为小穗的3/4-2/3,具5脉;第一小花雄性或中性,第一外稃与小穗等长,具5脉,先端尖,其内稃狭长,披针形,长为其第一外稃2/3,第二小花两性,第二外稃具5脉,包卷同质的内稃,先端尖,成熟时质地渐变硬;鳞被缺如;花药长约1毫米,顶端无毫毛;柱头帚刷状,长约3毫米。

颖果椭圆状扁球形,长2-3毫米,背腹压扁,种脐点状,胚为果长的2/3-1/2;叶片表皮细胞同莩草Setariachondrachne(Steud.)Honda类型:染色体2n=34(Avdulov)。花果期夏季。

产地生境

多生于干热地区临海的砂质土草地。原产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1934年在台湾兰屿采到标本。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香港、广西和云南南部等地。日本、印度、缅甸、巴基斯坦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印度牙买加。

生态特征

蒺藜草常见于近海边的沙地、旷野及熟荒地上。常与龙爪茅(Dactylocteniumaegyptiacum)、四生臂形草(Br-achiariasubguadrfPara)、牛筋草(Eleusineindica)等伴生,偶见于路边。耐干旱,在海南西南部、年降雨量约为1000毫米的海滨砂土上生长良好。

一年生草本,在潮湿的热带地方终年都开花。常生于低海拔的耕地、荒地、牧场、路旁、草地、沙丘、河岸和海滨沙地,能耐受反复修剪。

栽培要点

蒺藜草用种子繁殖,但由于其刺苞较紧密,很难将种子脱离出来,故播种时常连同刺苞一起直接播下。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海南除东方示范牧场曾有少量栽培外,尚无大面积栽培。

饲用价值

蒺藜草抽穗前期质地柔软,营养丰富,牛、羊极喜食,亦可割口喂兔、鹅及火鸡。但抽穗后因花序具刺苞,牛、羊不再采食,其他动物也难于利用,故其利用期仅限于抽穗前的5-9月。

为害特点

为花生、甘薯等多种作物田地和果园中的一种危害严重的杂草,入侵后降低生物多样性;还可成为热带牧场中的有害杂草。蒺藜草为花生、甘薯等多种作物地和果园中的一种危害严重的杂草,侵入裸露的或新开垦的土地后,能很快扩充占领空隙;还成为热带牧场中的有害杂草,其刺苞可刺伤人和动物的皮肤,混在饲料或牧草里能刺伤动物的眼睛、口和舌头。刺苞具多数微小的倒刺,可附着在衣服、动物皮毛和货物上传播,种子常在刺苞内萌发。

LTR R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