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

厘米 小叶 毫米 褶皮 黧豆
褶皮黧豆

褶皮黧豆(学名: Mucuna lamellata Wilmot-Dear)属于 刺桐亚族 物种植物。 中文学名褶皮黧豆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蔷薇目 亚目蔷薇亚目 科豆科 亚科蝶形花亚科 族菜豆族 属黧豆属...

  • 中文学名褶皮黧豆
  • 被子植物门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 蔷薇目
  • 亚目蔷薇亚目
  • 豆科
  • 亚科蝶形花亚科
  • 菜豆族
  • 黧豆属
  • 褶皮黧豆

形态特征

攀援藤本,茎稍带木质,具纵沟槽,无毛或具疏毛。

羽状复叶具3小叶,叶长17-27厘米;托叶长2-2.5毫米,不久脱落;叶柄长7-11厘米;小叶薄纸质,顶生小叶菱状卵形,长6-13厘米,宽4-9.5厘米,先端渐尖,具短尖头,长4毫米,基部圆或稍楔形;侧生小叶明显偏斜,长8-14厘米,基部截形,侧脉每边4-6,在两面隆起;小托叶长2-3毫米,线形;小叶柄长4-5毫米。

总状花序腋生,长7-27厘米,花生于花序上部,占长度1/5-3/8,通常每节有3花;花梗长7-8毫米,密被锈色柔毛和浅黄色贴伏毛;苞片和小苞片披针形,线状披针形或狭卵形,长约7毫米,宽约2毫米,早落;花萼密被绢质柔毛,萼筒杯状,长5-6毫米,宽8-10毫米。

花冠深紫色或红色,旗瓣宽椭圆形,长2-2.5厘米,先端宽圆形,浅二裂,基部耳长约1毫米,瓣柄长,宽约2毫米,翼瓣长圆形,长3.2-4厘米,宽9-12毫米,瓣柄长约6毫米,耳长约2毫米,近基部边缘有睫毛,龙骨瓣较纤细,长(3.6-)4(-4.5)厘米,先端弯曲,弯折长约1厘米,基部瓣柄长6-7毫米,耳长1-2毫米;雄蕊约与龙骨瓣相等;子房线形,长约7毫米,具5胚珠,花柱长约3.4厘米,柱头小。

荚果革质,长圆形,基部和先端弯曲,外形不对称,长6.5-10厘米,宽2-2.3厘米,厚5-8毫米,幼时密被锈褐色刚毛,最后被柔毛和凋落的锈色螫毛,具12-16片状薄翅状褶襞,种子间有深的横沟,背腹缝两侧具宽2-4毫米的翅。

种子3-5,深红褐色或黑色,长约11毫米,宽约9毫米,厚约7毫米,光滑,种脐黑色,长约为种子周长的5/8,无假种皮。

生长环境

褶皮黧豆生长于海拔400-1500米的灌丛、溪边、路旁或山谷;缠绕在灌木上。

分布范围

褶皮黧豆产自浙江、江苏、江西、湖北、福建、广东、广西。

模式标本采自广东阳山。

LTR R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