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多年生匍匐草本,无刺无腺,稀混生少数小腺毛;茎细,平卧,节上生根,有短柔毛。复叶具3小叶,小叶片近圆形至宽倒卵形,顶端圆钝,基部宽楔形至圆形,上面有疏柔毛,叶脉下陷,下面沿叶脉稍有柔毛,顶生小叶长达2.5厘米,侧生小叶较小而基部偏斜,边缘有不整齐粗钝锯齿;叶柄长2-5厘米,被柔毛,顶生小叶具短柄,侧生小叶几无柄;托叶离生,膜质,椭圆形,顶端稍钝或有短尖,有时具齿。花单生或1-2朵,顶生,直径达2厘米;花梗长2-5厘米,具柔毛,有时有刺毛;花萼外面被柔毛或混生红褐色稀疏刺毛;萼片5或超过5枚,卵状披针形至狭披针形,顶端长渐尖至尾状渐尖,不分裂,稀浅条裂;花瓣倒卵圆状长圆形至带状长圆形,白色,长7-11毫米,宽3-5毫米,稍长或几于萼片等长;雄蕊多数,花丝下部扩大,顶端渐狭;雌蕊4-20,子房无毛或复部边缘微具柔毛;花柱无毛或基部稍具短毛。果实球形,红色,无毛,由半球形的小核果组成;核具皱纹。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草地或林下,海拔2000-4000米。
分布范围
产于湖北、四川、云南、西藏。缅甸北部、锡金、尼泊尔、不丹也有分布。
主要价值
全株:清热,解毒,消炎。
近种区别
此种花萼外面有时无刺毛,但通常均具疏密不等的刺毛,有一个变异的幅度。在四川宝兴县所采标本中,观察到在同一匍匐茎上长出的一些植株中,有些植株的花萼上刺毛很稀少,而另一些则花萼上刺毛较密而硬,有变成针刺的趋势。
栽培技术
整地
整地是指翻耕松土、清除杂草、平整土地和施肥。施肥以底肥为主,施用量可视土壤肥沃程度而定。正常情况下,每公顷施有机肥10"8'吨-200吨,翻人土中。定植前30天-45天内施加磷肥,用量每公顷180公斤-240公斤,钾肥每公顷120公斤,耙人土内。对酸性土施石灰,可得到很好改善。栽培时问春季和秋季都可。春季裁最好选在4月初。秋季最好在枝条生长停止时进行,也就是霜降到来之前。悬钩子栽植的行距为2.5米-3米,株距为0-5米-0.75米,如果种苗充足也可降为0.25米-0.35米生长结果表明,株距05米-0.75米,需要3年-4年悬钩子完全占满行间f若株距0.25米-0.35米,则第二年就能占浦行问,并且在第三年可结果收获。
培育
1.抚育主要是松土和锄草。春季要进行一次行间松土和行内的锄草管理夏季根据土壤的板结程度和杂草生长情况进行整地,通常情况下,要在收果前捕2次-3次行内和行间松土。果实采收后要进行1次松土和2次中耕管理,因为在浆果采收过程中行间土壤严重踏实,杂草丛生,所以要进行松土和中耕。夏初季节要清除衰弱和损伤的部分根蘖,去掉多余枝条以防过密。还要剪除已结过果的两年生枝条,这项工作必须在收果后立即剪除,同时把多余的、折断的和有病的一年生枝条全部剪除。2扶缚。扶缚也是悬钩子田问管理的重要内容。扶缚就是利用支架将悬钩子茎干直立,避免结果后严重压弯,通过扶缚可有效地提高果实质量和产量。
采收
采摘悬钩子要适时进行,切不可超前也不可拖后。一般在成熟后的一二天采收。浆果采摘要带果托和部分果柄。采收的浆果最好保存在接近0:C的冰箱里,相对湿度在90左右,在这样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可保藏1周左右。利用冷库等冷藏设施可选到长期保存浆果的目的。
分类研究
Franch.曾发表R.loropetalusFranch.它和凉山悬钩子近似,主要区别在于前者萼片狭披针形;花瓣狭窄,带状长圆形;子房3-4,无毛。经研究和观察中国西南地区的多数花果具全的标本后,发现萼片和花瓣的形状常有变化,即使在同一地区同样生境条件下,植株萼片有由卵状披针形至狭披针形,花瓣由倒卵状长圆形至带状长圆形的变化趋势。子房的数目随着海拔升高,生境改变而数目减少,如四川木里地区在海拔3100米以上高山采的标本(俞德俊6973号),子房4-5枚,可能由于寒冷气候影响生生长发育之故。鉴于上述情况,将两者合并为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