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
茎直立,匍匐或斜上,长30-100厘米,疏被白色毛或无毛。
羽状复叶有19-29小叶,长8-26厘米;叶轴疏被白色毛;叶柄短;托叶卵状披针形,离生,基部与叶柄贴生,长4-5毫米;小叶对生,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6-23毫米,宽4-11毫米,先端钝,有小尖头,基部楔形,上面无毛,下面被白色伏贴毛。
总状花序头状,生多数花;花梗粗壮,长不及叶的1/2,疏被白毛;苞片宽披针形;小苞片较苞片短,被白色短柔毛;花萼管状,长约10毫米,萼齿与萼筒等长,疏被白色长柔毛;花冠红紫色、紫色、灰蓝色、白色或淡黄色,旗瓣倒披针形,长11毫米,宽3.5毫米,先端微凹,有时钝圆,瓣柄不明显,翼瓣长约9毫米,瓣片狭椭圆形,较瓣柄长,龙骨瓣长约8-9毫米,瓣片宽2-2.5毫米,瓣柄较瓣片短;子房无柄。
荚果圆筒形,长20-25毫米,宽5-7毫米,无毛,直立,背腹两面稍扁,黑色或褐色,无果颈,假2室。种子多数,棕褐色。
花期3-8月,果期8-10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600-2800米间的山坡、山沟,河漫滩,田边,阴湿处及灌丛下。
分布范围
产贵州、云南、西藏、四川、陕西、甘肃;不丹、印度也有分布。
主要价值
全草药用,有清热解毒、利尿的功效。
【性味归经】苦涩,凉。入肝,肾二经。
【功效分类】清热解毒药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治扁桃体炎,浮肿,牙痛,口鼻出血,麻疹。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
【摘录】《中华本草》
【出处】出自《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拼音名】DìBāJiǎo
【英文名】HerbofBhotanMilkvetch
【别名】球花紫云英、土牛膝、旱皂角、地皂角、八角花、野落地松、黄鳝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不丹黄芪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stragalusbhotanensisBaker[A.brachycephalusFranch]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切碎,晒干。
化学成分
根含硒(Se)0.007μg/g,锌(Zn)4.34μg/g,铜(Cu)6.29μg/g,锰(Mn)21.27μg/g,铁(Fe)837μg/g,钼(Mo)4.0μg/g,钴(Co)0.24μg/g,铅(Pb)6.5μg/g,隔(Cd)0.07μ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