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药部位
全草或根。
性味
味甘,性微寒。
归经
归大肠、小肠经。
功效
清热解毒,利尿。
主治
用于痢疾,腹泻,疔疮肿毒,毒蛇咬伤,蜂螫伤,小便不利,水肿。
相关配伍
1、治痢疾:凹头苋30g,车前子15g。水煎服。(《河南中草药》)
2、治痔疮肿痛:鲜野苋菜根30-60g,猪大肠1段。水煎,饭前服。
3、治蛇头疔:鲜野苋叶和食盐捣烂敷患处。(2-3方出自《福建中草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30g;捣汁。外用:适量,捣敷。
使用注意
气虚、寒湿久痢忌服。
采集加工
春、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
形态特性
1、凹头苋,一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全体无毛;茎伏卧而上升,从基部分枝,淡绿色或紫红色。叶片卵形或菱状卵形,长1.5-4.5厘米,宽1-3厘米,顶端凹缺,有1芒尖,或微小不显,基部宽楔形,全缘或稍呈波状;叶柄长1-3.5厘米。花成腋生花簇,直至下部叶的腋部,生在茎端和枝端者成直立穗状花序或圆锥花序;苞片及小苞片矩圆形,长不及1毫米;花被片矩圆形或披针形,长1.2-1.5毫米,淡绿色,顶端急尖,边缘内曲,背部有1隆起中脉;雄蕊比花被片稍短;柱头3或2,果熟时脱落。胞果扁卵形,长3毫米,不裂,微皱缩而近平滑,超出宿存花被片。种子环形,直径约12毫米,黑色至黑褐色,边缘具环状边。花期7-8月,果期8-9月。
2、反枝苋又名:西风古,红苋菜。一年生草本,高20-80厘米,有时达1米多;茎直立,粗壮,单一或分枝,淡绿色,有时具带紫色条纹,稍具钝棱,密生短柔毛。叶片菱状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5-12厘米,宽2-5厘米,顶端锐尖或尖凹,有小凸尖,基部楔形,全缘或波状缘,两面及边缘有柔毛,下面毛较密;叶柄长1.5-5.5厘米,淡绿色,有时淡紫色,有柔毛。圆锥花序顶生及腋生,直立,直径2-4厘米,由多数穗状花序形成,顶生花穗较侧生者长;苞片及小苞片钻形,长4-6毫米,白色,背面有1龙骨状突起,伸出顶端成白色尖芒;花被片矩圆形或矩圆状倒卵形,长2-2.5毫米,薄膜质,白色,有1淡绿色细中脉,顶端急尖或尖凹,具凸尖;雄蕊比花被片稍长;柱头3,有时2。胞果扁卵形,长约1.5毫米,环状横裂,薄膜质,淡绿色,包裹在宿存花被片内。种子近球形,直径1毫米,棕色或黑色,边缘钝。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长环境
1、凹头苋生于庭园、路边等处。分布于全国各地。
2、生于旷野、田间或村舍附近草地。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台湾、河南等地。
药材性状
1、凹头苋,主根较直。茎长10-30cm,基部分枝,淡绿色至暗紫色。叶片皱缩,展平后卵形或菱状卵形,长1.5-4.5cm,宽1-3cm,先端凹缺,有1芒尖,或不显,基部阔楔形;叶柄与叶片近等长。穗状花序。胞果扁卵形,不裂,近平滑。气微,味淡。
2、反枝苋,主根较直。茎长20-80cm,稍具钝棱,被短柔毛。叶片皱缩,展平后菱状卵形或椭圆形,长5-12cm,宽2-5cm,先端微凸,具小凸尖,两面和边缘有柔毛;叶柄长1.5-5.5cm。圆锥花序。胞果扁卵形,盖裂。气徽,味淡。
相关论述
《中国药用植物图鉴》:“缓和止痛,收敛,利尿,解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