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竿高达10米,粗4厘米,劲直,分枝斜上举而使植株狭窄,呈尖塔形,幼竿被白粉;节间最长可达30厘米;壁厚仅约3毫米;竿环同高或略高于箨环;箨环最初有棕色刺毛。箨鞘薄革质,背面新鲜时绿色,无斑点,上部有白粉及乳白色纵条纹,中、下部则常为紫色纵条纹,基部密生淡褐色刺毛,愈向上刺毛渐稀疏,边缘具紫红色或淡褐色纤毛;箨耳大,系由箨片下部向两侧扩大而成,三角形或末端延伸成镰形,新鲜时绿紫色,疏生淡紫色繸毛;箨舌宽,微作拱形,紫褐色,边缘密生白色微纤毛;箨片宽三角形至三角形,直立,舟形,绿紫色。末级小枝仅有1叶,稀可2叶,叶片下倾;叶耳及鞘口繸毛均微弱或俱缺;叶舌低,不伸出;叶片呈带状披针形,长4-13厘米,宽1-2厘米,无毛或在下表面的基部生有柔毛。花枝呈紧密的头状,长1.5-2厘米,基部托以2-4片逐渐增大的鳞片状小形苞片;佛焰苞1-6片,在下部者呈卵形,上部者形较狭,纸质,长约16毫米,边缘生纤毛,其他部分无毛或只在两侧及顶部多少有毛,缩小叶有变化,或极小或近于无或呈叶状,每片佛焰苞腋内具假小穗2-8枚;假小穗的苞片狭窄,大小多变化,甚至有时可无苞片,膜质,5-7脉,具脊,上部及脊上均生有长柔毛;小穗含2-5朵小花,上部1或2朵小花不孕;小穗轴节间略呈棒状,上侧扁平并生有数条长柔毛,顶端斜截平;颖通常1片,有时多至3片,其形状、大小及质地与其下的苞片相似,长可达15毫米;外稃草质,密被长而开展的细刺毛,先端作芒状渐尖,多脉,第一外稃长10-12毫米,最长可达16毫米;内稃短于外稃,亦被开展的细刺毛,长6-11毫米;花药长4.5-5.5毫米;柱头3有时2或1,羽毛状。笋期4-5月,花期4-8月。
本变型竿壁薄,竹材较脆,细竿作篱笆(故称篱竹),粗竿劈篾编织虾笼(因此称笼竹);笋味美,供食用。植株冠辐狭而挺立,叶下倾,体态优雅,亦宜作布置庭园用。
分布范围
产陕西、河南、湖北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多系野生。模式产地在意大利,根据原描述记载,系1868年由日本输入的。但迄今为止日本的有关文献中均未提及该国有此竹种,很可能原来的引注有误,估计还是引自我国。
篌竹主要分布区位于西起四川和云南的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区),大致地理范围为北纬25°—35°、东经105°—120°。目前北引至山东济南、潍坊和青岛一线的篌竹,虽长势不及原产地,但也能正常生长发育,南缘福建福州等地基本适应篌竹生长,西缘达云南昭通永善海拔1000~1300m的滇东北中山山原区。篌竹垂直分布上限在东部浙江天目山可达1200~1500m、西部四川和贵州可达1800m以上,分布区北缘的秦岭、桐柏山和伏牛山仍可达1000m。近年来在海拔1200m左右的黔中地区也人工引种成功。四川东部和重庆东北部、贵州东北部、浙江西北部和安徽南部山区等地是篌竹的相对集中分布区,成片面积近10万hm2。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本变型竿壁薄,竹材较脆,细竿作篱笆(故称篱竹),粗竿劈篾编织虾笼(因此称笼竹);笋味美,供食用。植株冠辐狭而挺立,叶下倾,体态优雅,亦宜作布置庭园用。
竹壁薄,竹材较脆,整秆用于编篱笆、搭瓜菜棚架,由于其秆颜色及味甘,常用其篾黄编虾笼,用来捕虾独好。笋味鲜美,供鲜食或加工笋干。
植株冠幅窄而挺立、叶下倾、体态优雅,笋箨纹路明晰、色泽各异,是道路绿化和庭园置景的上选竹种。
食用价值
笋味美,供食用。植株冠辐狭而挺立,叶下倾,体态优雅,亦宜作布置庭园用。
笋期时,大箨耳特别醒目,形如矛枪,紧抱竹竿,意趣奇特。适于成片栽植。或在乔木林下栽植,作为下木配置。笋味美,竹材常作农业竿用。陡坡处栽植用于绿化、水土保持。
经济价值
竹材纤维较长、纤维素含量较高,是上好的纸浆原料。
繁殖方法
移植母竹植之,成活率高,发笋快,但在贫瘠的土壤或竹林荒芜时,都长成细小密集、丛篁密箐的竹林。
养护与病虫害
施肥培土
生长旺盛的竹林,每隔3-5年进行一次施肥压土。根据肥源和劳动力条件,在夏季把青草、幼嫩树枝、树叶、堆肥、厩肥或饼肥等均匀施在林地上,再盖土5-10cm厚。有利于防冻护鞭,面积较大的可把林地划分为3个区,每年冬季埋肥培土一个区,3年一遍,循环进行。衰老残败的竹林,老鞭竹蔸充塞土中,影响新鞭生长和萌笋长竹,通过深翻、施肥、培土,可以复壮更新。根据地形情况,把林区划分成2-3m宽的若干条带,秋后砍伐时隔条抽带,将带上的竹株全部砍掉,深翻25-30cm,清除竹鞭竹蔸,树桩石块,扒开表层土壤,施下草秸、土杂肥、厩肥或饼肥,或拌入少量化肥,再行覆土。第二年竹鞭即从两侧回窜过来,第三年发笋长竹。在第三年的秋后又以同样的方式垦覆余下条带,约需5年的时间,即可把衰老的竹林全部改造过来,成为生长旺盛的复壮新林。
护笋养竹
出笋期间要有专人巡视护笋,禁止人、畜入林,为防止虫退,可在每年出笋前在林地喷洒一次低毒农药。竹笋出土盛期后,要进行检查,碰到退笋及时挖去,并去掉一部分小的、密的、弱的竹笋,每亩留养健壮竹笋500-600株,使之分布均匀,提高竹林质量和整齐度。
适当整枝
整枝应在新竹抽枝后但未展叶时(5月中旬至6月下旬)进行。过早,竹秆尚未老化,竹梢幼嫩,打枝时会操损伤竹秆或打断竹梢;过迟,竹枝已老化,不易打落,或撕下竹青(皮)降低竹材质量。整枝常用小木棍或铁钩,沿新竹的枝秆分岔处垂直打下竹枝。整枝强度一般以打下竹秆最下的枝条3-5盘为宜。
合理砍伐
1-3年的竹株正是壮龄阶段,生理代谢旺盛,抽鞭发笋力强,是竹林更新发展的基础,不能砍伐。3年以上的竹株逐渐老化成熟,所连的鞭根也渐渐衰退,失去发笋能力,除少量的空档竹、林缘竹外,应尽量砍伐利用。砍伐量应为当年新竹留养量的70-90%,伐后竹林仍保留每亩1000株左右,并使保留竹株均匀分布。伐竹的季节从秋末到初春为好,按四留四砍的原则进行砍伐(即砍小留大、砍老留新、砍密留稀、砍低留高)。伐竹要齐地砍断,随即用砍刀劈破竹桩,促其腐烂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