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

dionaea kms 捕蝇草 莱纳 鲨鱼
旋律鲨鱼捕蝇草

  一批鲨鱼齿捕蝇草在播种繁殖过程中出现的变异品种,发现于韩国的食虫植物研究所。属于特征鲜明、较为珍惜的园艺品种,价格高昂。 中文学名旋律鲨鱼捕蝇草 拉丁文名Dionaea muscipula Korean Melody Shark ...

  • 中文学名旋律鲨鱼捕蝇草
  • 拉丁文名Dionaea muscipula Korean Melody Shark
  • 别名KMS,KMS鲨鱼
  • 被子植物门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五桠果亚纲
  • 石竹目
  • 茅膏菜科
  • 捕蝇草属
  • 分布区域原产美国卡罗莱纳州的大西洋沿岸平原地区

起源

捕蝇草属于茅膏菜科捕蝇草属(Dionaea),全属仅1种,但有较多的园艺种、变种,原产美国卡罗莱纳州的大西洋沿岸平原地区,威尔明顿市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生长在稀树草原沼泽的泥炭或沙质土壤中,生长环境常年潮湿,但一般不会出现季节性淹水的情况。这些地区通常地面生长着低矮草本,因常年的野火抑制了高大植物的生长,只有零星的松树或灌木分布其中,因此很开阔,能接受到大量的日照。因地处大西洋沿岸,受海洋气候影响,这里温暖湿润,夏季白天30度左右,极少超过35度,日夜温差10度左右,冬季最低温度0度左右,一般不低于-7度。原生地由于人类的不断开发,生存空间遭到破坏日渐缩小,为保护物种,捕蝇草也被引入佛罗里达州等地区进行了复育。

捕蝇草的捕虫夹具有活动能力,捕虫过程非常具有趣味性,深得人们的喜爱,已成为国内最受玩家宠爱的食虫植物品种。

旋律鲨鱼捕蝇草是韩国食虫植物研究所的Gi-Won Jang博士和他的实习生Max Yoon培育出来的。他们用一批来自英国的,标记为鲨鱼齿(Shark Tooth)的捕蝇草,进行播种繁殖。研究所的目的不在培育新园艺种,而是为了普及和保育。

他们在无菌的组培环境中,从100棵播种的实生苗里面发现了这棵珍贵植株。

形态特征

旋律鲨鱼捕蝇草是少有的几种非常容易保持特征的变异之一,其特征也非常明显:永远细长、扭曲的叶柄;短小、锐利且不太规则的齿;还有蝴蝶一样规则对称的捕兽夹,是怪异捕蝇草爱好者必备藏品。

但根据ICPS的资料,旋律鲨鱼捕蝇草的雌蕊和雄蕊都不会发育成熟,本身是不育的。无性繁殖是唯一的繁殖方法。

生长习性

旋律鲨鱼捕蝇草为直立型齿状捕蝇草,与所有捕蝇草一样喜欢充足的光照和潮湿透气的环境。在光照不足时,可能出现叶柄散乱、夹子发育不健全等情况,让观赏性大打折扣。

但旋律鲨鱼捕蝇草是基因较为稳定的变异,即便饲养不佳也不会出现叶柄变粗、严重扭曲变异等揪心的情况,这是在生长过程中非常让人高兴的一件事。

栽培技术

基本事项

生存温度:0-38

适宜温度:20-30

栽培基质:泥炭、水苔、珍珠岩、沙等

环境湿度:>50%

旋律鲨鱼捕蝇草即便光照不足叶柄也不会变粗,但夹子依然可能出现畸形,并且会生长散乱。所以为了保证观赏效果一定要将整盆都放在光照充足的地方饲养。

遇到花期,一定要剪断花茎保护植株,因为旋律鲨鱼捕蝇草是不孕不育的,只有无性繁殖才能延续子嗣。但由于它们无法使花蕊成熟,是否消耗的养份更低、能否赏花,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种植要点

基质:种植捕蝇草需使用保水性好、酸性甚至是强酸性的基质,PH值在3-5之间。可使用纯水苔或者2份泥炭加1份珍珠岩或粗沙(石英砂、河沙等)的混合基质,盆浸法种植可使用1份泥炭,1份珍珠岩或粗沙混合。种植时应把白色的鳞茎部分全部埋入基质中,如叶片向下弯曲不好操作,可在茎部包裹水苔方便植入或将叶片上扶后植入。基质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一般一两年换一次,初春生长前换盆最佳,换盆时应把枯叶清理干净,如有分株应分开种植以利于生长。捕蝇草鳞茎匍匐生长,一段时间后植株会发生位移,以利于获得更多养份,换盆时应重新种在盆中央或在生长点方向留出更多距离。

水份:捕蝇草对盐份比较敏感,水中矿物质浓度过高会使植株衰落直至死亡,表现为植物停长或者变小,未老化的夹子、叶子边缘、顶芽开始枯萎。所以必须使用矿物质含量低的水(如雨水、纯净水等)。捕蝇草喜湿不耐干,生长季节需保持基质较高湿度但不能积水(积水容易烂根),除日常浇水之外也可使用低水位盆浸法种植(水位高度以花盆能够吸到水即可),基质绝对不能干透(基质过干时颜色变浅发灰发白,质地变硬,体积缩小,盆边会出现空隙。),干透后植株萎缩,会造成严重损伤甚至死亡。休眠期基质需保持潮而不湿的状态,过湿植株容易腐烂。

湿度:捕蝇草的空气湿度应保持在50%以上,一般种植的环境都可以满足,无需特别加湿,只要盆土潮湿即可。但新种的捕蝇草一定要保持高湿度以免脱水萎缩,等根部长好植株开始正常生长后再逐步降低空气湿度。

温度:生长适宜温度20-30度,可在0-38度下存活。夏季高温(最高温度超过35度)容易烂茎,需要良好的通风环境,不可腰水养殖,避免强光直射。冬季气温在10度以下时会休眠,休眠时大部分叶片会枯萎,只剩下中心很小的休眠叶,如温度进一步降低到0度左右,这时叶片、根可能会全部枯萎,只剩下地下的鳞茎过冬。休眠鳞茎比较抗冻,短时间可抵御-5度左右的低温(冬季气温低于0度时不要邮购未休眠的植株,以免冻伤。)。

光照:捕蝇草是喜光植物,可接受全日照,适宜的光照能使植株强壮,夹子更大,颜色鲜艳。但夏季为避免高温,可适当遮阴,可用50%左右遮光率的遮阳网遮阴或放在中午前后晒不到太阳的明亮处。光照不足会使植株弱小,生长缓慢,叶片暗绿薄嫩,夹子小,原本正常情况夹子或叶柄是红色的变为绿色(此种情况不宜立即提供强光照,以免因不适应强光造成晒伤,应逐步加强光照)。

养份:在生长季节,可使用通用复合肥等稀释五千倍喷施叶面,每月1-2次。施肥宁可薄肥勤施,切勿浓度过高,以免造成肥伤甚至肥死的严重后果,没有经验请勿随意施肥(新手经常会碰到植株瘦弱、生长缓慢的情况,以为施肥能解决问题,实际上很多情况是由于光照不足造成的。)。 也可采用喂食的方法,投喂昆虫或新鲜瘦肉(生的,切勿喂烧熟的,无法消化。),且大小要合适,以夹子的1/3大小为宜,使夹子能够完全包住食物(捕蝇草的消化液有杀菌作用,能防止食物腐败,若夹子无法完全密闭,会使食物暴露在空气中腐败变质,造成夹子变黑坏死。),投喂夹子的数量不能超过夹子总数的1/3。但即使不施肥,也不喂食,捕蝇草也不会“饿死”,基质当中也有必要的养份,植物也必须通过光合作用获得生长,喂食也不能取代光合作用,仍需保持良好的光照。

病虫害:夏季闷热潮湿,容易发生叶斑病、茎腐病,可喷洒广谱杀菌剂防治。环境良好的通风、根部降温、良好的光照、较大的日夜温差都有助于减少病害的发生。如发现茎部已有部分腐烂,应立即把腐烂部分彻底清除,然后放入杀菌剂浸泡5分钟,再植入消毒过的洁净基质。

苗期管理

基质准备:以干净的水苔(智利水苔或阿根廷水苔)为基质,若是国产水苔应煮沸或微波杀菌。在移植前,要将水苔浸泡半个小时以上,移植时将水苔水挤干,让其松软透气后再种植。

组培苗准备:用干净的清水洗净组培苗上的培养基(清洗时和移植过程中注意对植株的保湿,不让植株叶片有萎蔫现象),组培苗不进行药剂浸泡。

移植:用水苔包住植株基部(不过高,以包住鳞茎为宜),并有一定的紧实度(用手指捏,能下陷后又能弹起恢复),移植好后,用清水浇透定根水。

驯化:不论是自培还是购买的幼苗,必须经过驯化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环境。在驯化过程中应谨慎的逐步增加幼苗与空气、阳光的接触,不可心急求成。驯化过程三周为佳,可用一次性透明杯或塑封袋进行。

繁殖方法

无性繁殖法

叶插法

捕蝇草常用的繁殖法是叶插法,也就是将一段叶柄插到土中,便能长出新的植株。在春末到夏初,捕蝇草生长旺盛的季节,将捕蝇草从土中挖出来后,我们就可以见到其埋藏在土中白色瓣状的叶柄。将捕蝇草的捕虫夹连叶柄(像叶片的部分),连同白色的叶柄基部一起剥下,再将这些叶柄放到栽培介质上,维持高湿度并给予明亮的光照,过数个星期后便会冒出新芽了。

新芽形成的过程很慢,要有耐心去等。只要叶柄基部没有变黑、腐烂,便要一直等下去。由于这一阶段的叶柄已经没有根了,因此湿度的保持便很重要,要让潮湿的栽培介质能附着在叶柄上才能提供水分;此时的光照强度也很重要,需要明亮而充足的光线,但不能让阳光直接照射,否则叶柄会太热、乾掉。叶柄的年纪对于繁殖的成功率也有关,通常正值壮年的叶柄比较肥大,产生幼苗的机会最大;老叶和幼叶比较不会产生新芽。因此,在繁殖时,我们可以将捕蝇草外围的一圈叶柄拿来使用,剩下的中心处还可以种回去;如果叶柄能带有根,那成功的机会会更高。

为了减少叶柄的折损,使用干净的栽培介质比较不会让叶柄腐烂,因此建议使用水苔作为叶插时的栽培介质,等到小苗长出来再考虑移植到别的地方。

分株法

捕蝇草会经常长侧芽,当长到足够大时,分株的鳞茎会从母株上自然分离,此时可挖取单独栽培或在换盆的时候分开种植。(有时花茎上也会长芽,也可当成分株一样栽培。)

花芽法

捕蝇草的花芽有时候会变成一棵植株!已经知道这种现象是因为温差而引起的。假如日夜温差很大,便会诱使捕蝇草的花芽转变成为新的植株,此时可以将这棵小植株剪下来种到土中,便又是一株新的捕蝇草了。

LTR R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