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秆直立,节间圆筒形,但分枝一侧下部扁平,中空,无毛,长达38厘米,箨环隆起,初时具黄棕色向下的繸毛,秆环微隆起。秆芽3枚,但具l枚共同的先出叶,每节起初分枝3枚,后期因次生枝发生可为5~11枚,斜展。秆箨宿存性,竹高2~4.5m,径0.8~2.0cm,节间长15~30cm,幼时节下微被白粉。箨鞘迟落或宿存,紫绿色或紫色转枯草色,疏被黄棕色刺毛,基部具一圈黄棕色密毛;箨耳缺失,繸毛2~3枚,易落;箨舌截平形,高约1mm,先端具纤毛;箨叶细长披针形,外翻。叶片披针形,长10~26cm,宽1.5~3cm。笋期7月至次年1月。
分布范围
四川,生于海拔400~1200m之平原、丘陵和山地。浙江等地有引种。
主要价值
出笋期长,繁殖力强,竹姿优美,常栽培作绿篱或用作庭园绿化。
开花生物学
开花描述
月月竹花序为顶生,与其它禾本科植物一样,它的基本单位是小穗,由l~8枚小穗组成,花穗的类型可分为无叶花穗和有叶花穗两种。小穗柄稍扁,基部托以苞片,成熟小穗细长,略下垂,约6~15cm,每小穗含颖2枚,8~14朵小花,小花常无柄,在小穗轴上交互排列成2行。一般小穗中部的小花先成熟开放,然后向基部和顶部依次开放,小穗基部和顶部外稃内常具不发育的退化小花。
小花外稃纸质,深紫色,具7~11脉,长0.9~1.3cm,先端具芒状小尖头,内稃绿色,长0.8~1.1cm,无毛,先端微2裂,背部具2脊,脊间4脉,脊外每边3脉;鳞被(浆片)3,透明,内侧2片较大,长0.25cm,宽0.17cm,外侧1枚稍小,先端具纤毛;雄蕊3,花药长5~8毫米,花药未成熟时前端淡黄色,后端具有红褐色的斑点,完全成熟并时花药周身布满红褐色。花药以“丁字药”式与花丝相连,孔裂散粉;小花中央具雌蕊1枚,由子房、花柱及柱头组成。子房卵圆形,长0.25cm,花柱长0.1cm,柱头2裂,羽毛状,长0.3cm。果实为颖果,细狭的长圆形,成熟时露出稃片,不为稃片全包,基部具脐,无明显腹沟,果皮较厚;胚乳丰富,填满整个果实内部。
小穗生长进程
21盛花期为3月下旬至4月下旬(2007年观察),小穗的生长与盛花期存在一定关系:在盛花期到来之前,小穗生长迅速,随着竹子的陆续开花,小穗生长缓慢。
小花开花进程
月月竹在上午8:00~11:00时开花的数量较多。小花初开时,内、外稃微张,花药微露,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外稃片明显张开,浆片膨大,花丝迅速伸长,花丝、花药伸出稃片外,花药下垂散粉。在野外观察时,经常发现月月竹存在花药吐出一半即开裂的现象。相对其他竹种来说,月月竹内、外稃闭合的时间较长,一般24小时左右完全闭合。
结实性
开花结实是高等植物的自然规律,但竹类植物普遍存在花而不实现象。不少竹种大面积开花,而且持续多年,但很少结实甚至不结实。月月竹的小穗上一般有8~14朵小花,各个小花内的雌、雄蕊发育也并不一致,一般是小穗的中部的小花先发育,小穗的基部和顶部的小花后发育,由于在月月竹的小穗中存在着强势花和弱势花的区别,所以导致小穗的中部的小花发育成种子的可能性较大。这与我们在野外采种子的过程中所发现的现象是一致的,月月竹的小穗中,一般只发育一粒果实,而且一般是位于小穗的中部的小花上,果实为颖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