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落叶木质藤本,全株无毛,当年生枝褐色或变灰褐色,有银白色角质层。叶坚纸质,卵形、长圆状卵形或狭长圆状卵形,长7-11 (17) 厘米,宽2-3.5 (5) 厘米,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圆或阔楔形,下延至叶柄,上面干时褐色,下面带苍白色,具疏离的胼胝质齿,有时近全缘,侧脉每边4-8条,网脉稀疏,干时两面均凸起。花橙黄色,常单生或2-3朵聚生于叶腋,或1花梗具数花的总状花序;花梗长6-16毫米,具约2小苞片。雄花:花被片9 (15),外轮3片绿色,最小的椭圆形或卵形,长3-5毫米,中轮的最大一片近圆形、倒卵形或宽椭圆形,长5 (9)-9 (15) 毫米,宽4 (7)-9 (11) 毫米,最内轮的较小;雄蕊群黄色,近球形的肉质花托直径约6毫米,雄蕊12-16,每雄蕊钳入横列的凹穴内,花丝甚短,药室内向纵裂;雌花:花被片与雄花相似,雌蕊群卵球形,直径4-6毫米,心皮25-45枚,倒卵圆形,长1.7-2.1毫米,密生腺点,花柱长约1毫米。聚合果的果托干时黑色,长3-15厘米,直径1-2毫米,具10-45成熟心皮,成熟心皮近球形或椭圆体形,直径6-9毫米,具短柄;种子近球形或椭圆体形,长3.5-5.5毫米,宽3-4毫米,种皮浅灰褐色,光滑,种脐狭长,长约为宽的1/3,稍凹入。花期6-7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000-2200米的河谷、山坡常绿阔叶林中。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云南西北部、西藏南部。尼泊尔、不丹也有分布。
主要价值
茎、叶、果实可提取芳香油。根、叶入药,有祛风去痰之效;根及茎称鸡血藤,治风湿骨痛、跌打损伤等症。种子入药主治神经衰弱。
根、茎藤:甘、辛、平。舒筋活血,止痛消肿。用于风湿麻木,跌打损伤,月经不调,疮毒,毒蛇咬伤。叶:淡,平。外用于外伤出血。果实:用于肾虚。
物种分类
铁箍散(通用土名) 血糊藤(经济植物手册),香巴戟(四川),小血藤(陕西),狭叶五味子(河南植物志)
本变种与原变种不同处在于花被片椭圆形,雄蕊较少,6-9枚;成熟心皮亦较小,10-30枚。种子较小,肾形,近圆形长4-4.5毫米,种皮灰白色,种脐狭V形,约为宽的1/3。花期6-8月,果期8-9月。
产于陕西、甘肃南部、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中部至南部。生于沟谷、岩石山坡林中。海拔500-2 000米。模式标本采自湖北宜昌。
与“合蕊五味子”相关的种有:
合蕊五味子(原变种)Schisandrapropinqua (Wall.) Baill. subsp. propinqua
铁箍散Schisandra propinqua(Wall.) Baill. subsp. sinensis (Oliv.) R. M. K. Saunders
药用方例
食用:五味子【异名】菋、荎蕏(《尔雄》),玄及(《吴普本草》),会及(《别录》),五梅子(《辽宁主要药材》)。
五味子茶:取五味子5—10克,冰糖适量,用开水冲泡作茶饮,味道酸酸甜甜,口感极佳。常饮五味子茶的话,可起到明显的降压作用,有效改善高血压症状,并有防治冠心病的功效。
五味子膏:取250克五味子洗净,煎取浓汁,需煎两次,然后将两次浓汁合并,并浓缩至稀流膏样,再加入适量的蜂蜜,加热至黏稠液状即可。食用时一日两次,每次2汤匙,以温开水送服。此法服用可养肝益肾,生津涩精。
五味子粥:去五味子10克,大米2两,将两者淘洗干净,一同放入锅中,加水,用文火进行熬制。以此方法食用五味子,具有养肝、补肾之功效,大米本身就有着保肝、护胃的作用,若是酒后进食,能够有效减少酒精对肝脏的伤害。
五味子炖肉:取用适量的鸭肉或猪瘦肉,五味子50克。将五味子与肉洗净,一起蒸食或炖食,并酌情加入一些调料,肉、汤、药俱服,有补肺益肾、止咳平喘之功效,特别适用于肺弱肾虚型的病人服用。
五味子酒:取五味子50克,白酒500毫升。将五味子洗净后置于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每日振摇1次,浸泡15天后即可取用。取用需口服,每日3次,每次3-5毫升。此酒有着镇静、强壮、安神之功效,可治神经衰弱、头晕、心悸、健忘、失眠、烦躁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