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多年生粗壮草本。鳞茎长柱形。叶20-30枚,多列,带状披针形,长可达1米,宽7-12厘米或更宽,顶端渐尖,具1急尖的尖头,边缘波状,暗绿色。花茎直立,几与叶等长,伞形花序有花10-24朵,佛焰苞状总苞片披针形,长6-10厘米,膜质,小苞片狭线形,长3-7厘米;花梗长0.5-2.5厘米;花高脚碟状,芳香;花被管纤细,伸直,长10厘米,直径1.5-2毫米,绿白色,花被裂片线形,长4.5-9厘米,宽6-9毫米,向顶端渐狭,白色;雄蕊淡红色,花丝长4-5厘米,花药线形,顶端渐尖,长1.5厘米或更长;子房纺锤形,长不及2厘米。蒴果近球形,直径3-5厘米;通常种子1枚。花期夏季。
生长环境
文殊兰性喜温暖、湿润、光照充足和肥沃沙质壤土环境,不耐寒,耐盐碱土,但在幼苗期忌强直射光照,生长适宜温度15~20℃,冬季鳞茎休眠期,适宜贮藏温度为8℃左右。
分布范围
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省区。常生于海滨地区或河旁沙地;现栽培供观赏。模式标本可能采自香港。
栽培技术
繁殖技术
文殊兰常采用分株和播种繁殖。
分株繁殖:分株可在春、秋季进行,以春季结合换盆时进行。将母株从盆内倒出,将其周围的鳞茎剥下,分别栽种即可。
播种繁殖:以3~4月为宜。在北方需人工辅助授粉,否则不易结实。种子含水量大,宜采后即播。可用浅盆点播,覆土约2厘米厚,浇透水,在16~22℃温度下,保持适度湿润,不可过湿,约2周后可发芽。待幼苗长出2~3片真叶时,即可移栽于小盆中。栽培3~4年可以开花。
栽培方法
大盆深栽:为了满足文殊兰生长期间所需要的养分,在栽培时,应选择较大的花盆加以深栽,以利保水保土,供应根系发育。
水肥管理:在文殊兰正常生长期间,5月至9月以内,每天适量浇水,见干见湿。每隔7天至10天施一次油饼渣加黑矾(硫酸亚铁)沤制的肥水,其浓度应本着先淡后浓,入冬停施。
抹除孽芽:文殊兰在生长旺盛期,总要经常从根茎周围生出孽芽,为保证株形直立,根茎整齐,全株正常生长,应及时抹去孽芽。
日照与遮阴:为使叶片碧绿、美观整齐而又不影响光照,在酷暑盛夏时,对文殊兰应适当遮荫,早7时至12时,应接受全日照,12时至15时应搭荫棚遮阴。
主要价值
文殊兰花叶并美,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既可作园林景区、校园、机关的绿地、住宅小区的草坪的点缀品,又可作庭院装饰花卉,还可作房舍周边的绿篱;如用盆栽,则可置于庄重的会议厅、富丽的宾馆、宴会厅门口等,雅丽大方,满堂生香,令人赏心悦目的作用。
叶与鳞茎药用,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之效,治跌打损伤、风热头痛、热毒疮肿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