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

东北 堇菜 排脓 淋巴结核 肿痛
东北堇菜

东北堇菜,中药名。为堇菜科植物东北堇菜Viola mandshurica W.Bckr.的全草。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山东、台湾等地。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之功效。常用于痈疽疔毒,目赤肿痛,咽喉肿痛,乳痈,黄疸,各...

  • 中文学名东北堇菜
  • 别名堇堇菜、紫花地丁
  • 被子植物门
  • 双子叶植物纲
  • 侧膜胎座目
  • 堇菜科
  • 堇菜属
  • 东北堇菜
  • 分布区域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山东、台湾等地

入药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苦,性寒。

归经

归肝经。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排脓。

主治

痈疽疔毒,目赤肿痛,咽喉肿痛,乳痈,黄疸,各种脓肿,淋巴结核,泄泻,痢疾。

相关配伍

1、治化脓性感染:①紫花地丁、蒲公英、半边莲各15g,水煎服;药渣外敷。②鲜紫花地丁、鲜野菊花各60g。共捣汁分2次服;药渣敷患处。③鲜紫花地丁、鲜芙蓉花各等量,加食盐少许,共捣烂敷患处;同时用鲜紫花地丁60-90g,水煎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2、治眼结膜炎、咽炎:鲜紫花地丁60-90g,水煎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无地上茎,高6-18cm。根茎短,垂直,节密生,常自一处发出数条较粗壮的褐色长根;根通常平滑,向下斜伸或有时稍横生。基生叶少数至多数;叶片长圆形,舌形、卵状披针形,长2-6cm,宽0.5-1.5cm,花期后叶片渐增大,呈长三角形,椭圆状披针形,长可达10余厘米,宽达5cm,先端钝或圆,基部截形或宽楔形,下延于叶柄,边缘疏生波状浅圆齿,有时下部近全缘;叶柄较长,长2.5-8cm,上部具狭翅,花期后翅明显增宽;托叶膜质,下部者鳞片状,褐色,上部者淡褐色、淡紫色或苍白色,约2/3以上与叶柄合生,线状披针形,边缘疏生细齿或近全缘。花较大,紫堇色或淡紫色;花梗细长,常超出于叶;萼片5,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基部有宽而短的附属物;花瓣5,距粗管状,向上弯或直;雄蕊的药隔先端有附属物;子房卵球形,花柱棍棒状,柱头上短喙先端具柱头孔。蒴果长圆形,长1-1.5cm,无毛,先端尖。种子卵球形,淡红棕色。花、果期4月至9月。

生长环境

生于草地、草坡、灌丛、林缘、疏林下、田野荒地及河岸沙地处。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山东、台湾等地。

性状鉴别

多皱缩成团。湿润展开后,根细长,深褐色或灰白色。基生叶卵状披针形或条形,顶端钝圆,边缘波状,基部下延至叶柄。质脆易碎。气微,味微苦。

相关论述

1、《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主治痈疖,丹毒,乳腺炎,目赤肿痛,咽炎,黄疸型肝炎,肠炎,毒蛇咬伤。”

2、《台湾药用植物志》:“根为催眠药。治香港脚,以叶揉盐后涂患处;治肿毒,以叶捣敷患处。紫花地丁根为催吐、泻下药。”

LTR R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