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蒲公英呈皱缩卷曲的团块。根呈圆锥状,多弯曲,长3~7cm;表面棕褐色,抽皱;根头部有棕褐色或黄白色的茸毛,有的已脱落。叶基生,多皱缩破碎,完整叶片呈倒披针形,绿褐色或暗灰绿色,先端尖或钝,边缘浅裂或羽状分裂,基部渐狭,下延呈柄状,下表面主脉明显。花茎1至数条,每条顶生头状花序,总苞片多层,内面一层较长,花冠黄褐色或淡黄白色。有的可见多数具白色冠毛的长椭圆形瘦果。气微,味微苦。
多年生草本。根颈部有暗褐色残存叶基。叶线形或狭披针形,长4-20厘米,宽3-9毫米,具波状齿,羽状浅裂至羽状深裂,顶裂片较大,戟形或狭戟形,两侧的小裂片狭尖,侧裂片三角状披针形至线形,裂片间常有缺刻或小裂片,无毛或被疏柔毛。花葶数个,高10-30厘米,与叶等长或长于叶,顶端光滑或被蛛丝状柔毛;头状花序直径30-35毫米;总苞长10-12毫米,基部卵形;外层总苞片宽卵形、卵形或卵状披针形,有明显的宽膜质边缘,先端有紫红色突起或较短的小角;内层总苞片线形或披针形,较外层总苞片长2-2.5倍,先端有紫色略钝突起或不明显的小角;舌状花黄色,稀白色,边缘花舌片背面有暗紫色条纹,柱头淡黄色或暗绿色。瘦果倒卵状披针形,麦秆黄色或褐色,长3-4毫米,上部有短刺状小瘤,下部近光滑,顶端逐渐收缩为长1毫米的圆柱形喙基,喙长5-9毫米;冠毛污白色,长5-7毫米。花果期4-9月。
分布范围
产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湖北、四川等省区。生于草甸、河滩或林地边缘。俄罗斯、蒙古也有分布。用途同蒲公英。
主要价值
【药 名】:亚洲蒲公英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菊科植物亚洲蒲公英的带根全草。
【相关药材】朝鲜蒲公英 雾灵蒲公英 细裂蒲公英 芥叶蒲公英 丽花蒲公英 红梗蒲公英 多裂蒲公英 光苞蒲公英 白花蒲公英
【功 效】:清热解毒、通利小便、凉血散结。
【主 治】:可用于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扁桃体炎、咽喉炎、气管炎、淋巴腺炎、乳腺炎;可用于治疗淋病、泌尿系感染;治疗恶疮疔毒。
【性味归经】:甘、苦,寒,入肝、脾、肾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6一12克,水煎服。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内蒙古、华北、西北、四川。
【拉丁名】:Tarax-acum asiatica Dahlst
【考 证】:始载于《中药志》。
引种植物
门中文名 | |
门拉丁名 | Angiosperms |
纲中文名 | |
纲拉丁名 | Dicotyledons |
科中文名 | |
科拉丁名 | Compositae |
科号 | 232 |
种拉丁名 | Taraxacum asiaticum Dahlst. |
种中文名 | 亚洲蒲公英 |
引种地点 | 重庆石柱 |
引种时间 | 20040424 |
引种号 | 40383 |
引种材料 | 苗 |
鉴定人 | 赵子恩 |
Id | 3164 |
栽培地点 | 引种过渡圃 |
引种数量 | 1株苗 |
生长性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