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小半灌木,高30厘米。老枝顶端有密集的叶簇。花枝有极稀疏的短绢毛或几无毛。中部叶全形卵形,长2-3厘米,宽1.5-2.5厘米,羽状3-5全裂或几全裂。裂片线形或狭线形,宽0.8-1.5毫米,裂片边缘反卷。上部及下部和叶簇上的叶较小,3全裂。全部叶有长1-2厘米的叶柄,两面异色,上面绿色,无毛,下面灰白色,被稠密的绢毛。无叶耳。头状花序多数,在枝端排成直径达4厘米的复伞房花序。总苞钟状,直径4-5毫米。总苞片4层,外层卵形或长卵形,长约2毫米,顶端尖;中内层长倒卵形、长椭圆形,长3-4毫米,顶端形。全部苞片边缘黄褐色膜质,仅外层基部被稀疏绢毛。边缘雌花约6个,花冠细管状,长2.5毫米,顶端2-4尖裂齿。两性花花冠长3毫米。全部花冠外面有腺点。瘦果长2毫米。花果期8-9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1200-3500米的岩坡。
分布范围
产自湖北西北部、陕西(太白山)和黑龙江绥芬河流域。苏联及朝鲜也有分布。
主要价值
全草入药。辛,微苦,平。祛风镇静,清热解毒。主治小儿惊风,风湿麻木和阑尾炎。
功效
药用部位:全草(异叶亚菊)治头痛、头晕、四肢乏力
引种名录
门中文名 |
门拉丁名 | Angiosperms |
纲中文名 |
纲拉丁名 | Dicotyledons |
科中文名 |
科拉丁名 | Compositae |
科号 | 232 |
种拉丁名 | Ajania variifolia (Chang) Tzvel. |
种中文名 |
引种地点 | 陕西太白 |
引种时间 | 20041003 |
引种号 | 48837 |
引种材料 | 苗 |
鉴定人 | 赵子恩 |
Id | 3046 |
栽培地点 | 引种过渡圃 |
引种数量 | 3株苗 |
栽培方式 | 盆栽 |
生长性状 | 草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