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春分”将至,各地陆续开始山药备播播种工作。为科学指导山药生产,农业农村部薯类专家指导组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提出2021年全国山药生产技术意见。
一、北方长山药产区
北方产区又分为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华北(内蒙古、山西、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省区)、西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省区)三大产区,主要种植长山药品种。
(一)播前准备
1.品种选择。该区山药主栽品种以地方特色山药品种为主,推荐选用通过地方审(鉴、认)定的优质山药品种和地理标志山药品种。东北和西北产区需注意品种的抗寒性。
2.种薯处理。2月底至3月中旬,选择无损伤、无病害、无霉变的健康种薯做种,晴朗天气晒种10天以上,播前药剂浸种晾干。
3.整地备播。选择前茬未种植薯类作物且地下水位在1.5米以下的砂质土壤地块。冬前深翻土壤,晒垡冻融。根据土质及土壤肥力,播前亩施优质腐熟农家肥500公斤以上、45%硫酸钾复合肥(N:P:K=15:15:15)50公斤左右作种肥。机械整地开沟,沟距0.5—0.8米,沟深1.0—1.5米。开好田间灌排沟系,做到里外沟系通畅、灌排沟系分开。西北产区宜选择海拔1500米以下的区域种植。
(二)精细播种
1.适期播种。耕作层地温稳定在10℃时适墒播种。华北、西北产区一般4月上中旬播种,东北产区一般5月上中旬播种。
2.合理密植。不同品种、区域、地力条件山药种植密度差异巨大,一般3000—11000株/亩,按照“肥沃土壤种植密度适当降低,贫瘠土壤种植密度适当提高”的原则科学密植。播种时开沟深度10厘米左右,等株距将种薯平放于沟内。播种后视情况覆盖地膜,封紧压实、保温保墒。
(三)加强田管
1.破膜放苗。出苗后及时揭掉地膜、清除丛生苗,每株只保留1个健壮主茎,发现缺苗要及时补种。
2.搭架引蔓。出苗后因地制宜选材搭架。可采用水泥立柱作架材,顶端用钢丝牵引拉紧,悬挂攀爬网,上下固定。
3.中耕除草。选择适宜的苗前封闭除草剂,播种后全田喷施。生长前期宜浅锄,后期结合中耕松土除草。提倡覆盖黑膜压草。
4.合理灌溉。生长期适当灌溉,提倡微喷或滴灌。出苗期根据墒情浇一次齐苗水;膨大期视降雨情况补水;立秋前5—10天浇一次增重水;采收前15—20天停止浇水。伏雨季节应提前拓宽排水沟渠,雨后及时排水,防止塌沟。
(四)科学施肥。按照“有机肥为主,有机无机配合,生物菌肥、微量元素合理补充”的原则,根据土质和养分状况科学施肥。冬前结合耕翻施足基肥;甩蔓发棵期适当追施尿素;块茎膨大初期每亩追施45%硫酸钾复合肥20—40公斤,或结合水肥一体化设施,追施大量元素水溶肥3—5次;膨大后期可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3—5次。
(五)防治病虫。生长前期重点防控地老虎、蝼蛄等地下害虫及苗病等,中后期重点防控炭疽病、斑枯病、疫霉病、根腐病、线虫病等病害,以及棉铃虫、斜纹夜蛾、蓟马、蚜虫、金龟子等害虫。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防治策略。提倡使用脱毒种薯、零余子复壮种薯、异地繁育种薯等,要采用药剂浸种、扩大行距等措施降低病毒病、线虫病发生。应用杀虫灯、性诱剂、食诱剂、色板诱杀、释放天敌等绿色防控措施控制虫害。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确定具体化学防治措施,注意药剂轮换施用,杜绝超剂量用药。
(六)适期采收。根据市场需求,晴天采收,顺次挖出。入库保存的种薯,待初霜后植株叶片枯萎时开始采挖,采后及时晾晒1—2天,晾干表皮水分。
(七)安全贮藏。选择外形标准、颜色纯正,外观无病斑、虫伤或机械损伤的种薯贮藏,切忌雨天、霜冻后入库。冷库地面铺一层细沙或秸秆,将山药首尾一致逐层摆放,堆高不超过1.5米。库温保持在3—5℃,相对湿度保持在60%—75%,适当通风换气。
二、南方淮山药产区
南方产区又分为西南(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省市)、华中(江西、湖北、湖南等省)、东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海南等省区)三大产区,区域内地势复杂、海拔高度变化大,以淮山药种植为主。
(一)优选良薯
1.品种选择。根据各地区消费习惯优先选择优良地方品种,并结合茬口安排、上市时间合理选择早熟或中晚熟抗病品种。块状山药品种宜选择块茎粗短或薯形扁圆品种。推荐选用通过地方审(鉴、认)定的优质山药品种和地理标志山药品种。西南山区还需注意品种的耐寒性。
2.播前处理。选择优质脱毒种薯或零余子复壮种薯、无病健康薯块或较大零余子做种。播前20天左右备足种薯,晒种3—5天。选取顶端20—30厘米带芽茎段做种,重量50—100克为宜,肉质结实健康块茎宜切成5—10厘米长、80—100克重的薯块,重量大于20克的健康零余子可直接做种。种薯药剂浸种、晾干,集中催芽15—25天。气温低于15℃地区搭拱棚催芽,待新芽破口后播种。
(二)科学耕种
1.整地施肥。选择前茬未种植薯类作物,地势较高、排灌方便、土层深厚的砂质土壤或疏松黄壤土。根据地块土质、土壤肥力,播前亩施充分腐熟农家肥1—2吨、45%硫酸钾复合肥30—50公斤作底肥,施肥后深耕细耙;或起垄后每亩沟施腐熟有机肥200—400公斤、45%硫酸钾复合肥15—30公斤。西南山区和华南丘陵地区应特别注意施用生石灰、土壤调理剂、碱性肥料等改良土壤。
2.栽培方式。南方淮山栽培方式主要分为以下四种:一是粉垄栽培。播前进行机械粉垄,垄面宽30厘米左右,垄距1.0—1.5米,沟深0.8—1.2米,中小薯型品种株距15—20厘米,大薯型品种株距25—30厘米。播种后覆盖黑色地膜,并做好田间灌排沟系疏通。二是定向栽培。整地作畦,畦面宽1.0—1.2米,畦沟宽30—40厘米,畦沟深20厘米左右;丘陵缓坡地区沿坡面等高线作畦,畦面宽1.2—1.6米。用山药定向开槽机开槽沟,沟距20—30厘米,斜度15—20度,铺设塑料定向槽或硬质塑料片,槽内放置稻草、玉米秸秆、菇渣等填充材料。畦面上和定向槽内覆土厚度10—15厘米,顶部预留播种穴。覆土后畦面覆盖黑地膜、土工布等,并做好田间灌排沟系疏通。三是打孔栽培。地势低缓、土壤肥厚、排灌方便的沙壤土,按1.0—1.2米行距,采用钻孔机打孔种植。按块茎粗度选择孔径,孔距20—30厘米,孔深0.8—1.0米。孔洞周边施基肥,洞中填充稻草、椰糠、木糠等。沿播种行起垄,垄高20—30厘米,预留播种穴。四是块状山药起垄栽培。采用旋耕起垄中耕一体机整地起垄,大垄垄距1.6米左右,双行行距0.6米左右,垄高30厘米左右,小垄沟深10厘米左右,株距30厘米左右。播种后覆盖黑色地膜,并做好田间灌排沟系疏通。
3.适期播种。适播期从2月中下旬至7月中下旬,各地区应根据本地区光温条件、上市时间、种植茬口等合理确定播期,适墒播种,甩蔓前可适当浇水,见干见湿。早熟品种适播期为2月中下旬至3月上中旬,中晚熟品种定向栽培为3月下旬至4月下旬,粉垄和起垄栽培为4月中旬至5月上旬,反季节栽培地区可在7月中下旬播种。热带地区适当早播,高海拔地区适当晚播。
4.合理密植。粉垄栽培中小薯型品种的种植密度提高至3000—4500株/亩,大薯型品种种植密度降低至750—1500株/亩;打孔栽培每亩种植1800—3000株为宜,定向栽培每亩种植1800—2200株为宜,块状山药起垄栽培每亩种植2500—2800株为宜;早熟参薯和晚熟山薯品种适宜种植密度为1700—2200株/亩,褐苞薯蓣品种适宜种植密度为3000—3500株/亩,甜薯品种适宜种植密度为3000株/亩左右;反季节栽培每亩种植2000—2500株为宜。
(四)精细管理
1.破膜放苗。播后注意巡田检查出苗情况,地膜覆盖栽培要及时破膜放苗,出苗后清除丛生苗、保留主茎,发现缺苗要及时补种。
2.搭架引蔓。平地及地势较低地块,出苗后顺行向架设1.5—1.8米高网架;缓坡和地势较高的田块可采用矮架或无架栽培,将山药茎蔓覆盖在垄畦上。
3.中耕除草。播种后选用适宜的苗前封闭除草剂全田喷施,可结合中耕、追肥、施药、培土等定期除草。提倡采用黑色地膜、土工布或防草布覆盖。
4.合理灌溉。生长前期少补水,中后期视降雨情况和土壤墒情喷淋灌水,提倡膜下水肥一体化喷滴灌种植。快速生长期和块茎膨大期小水勤浇;夏季高温天气在定向槽畦面上覆盖玉米秸秆、稻草等,适当喷水降低土层温度;采收前15—20天停止浇水。注意定期检查疏通田间排灌沟系,持续干旱要及时灌水,降雨后要及时排尽田间积水,确保“雨止田干”。
5.科学施肥。肥料宜少量多次施用。根据土壤肥力和植株长势,甩蔓发棵期每亩追施尿素3—5公斤;块茎膨大期每亩追施45%硫酸钾复合肥15—30公斤;膨大后期视植株长势情况喷施0.2%磷酸二氢钾2—3次。反季节栽培地区建议减少底肥用量,后期可结合滴灌施用水溶肥。
6.零余子摘除。块茎膨大后期,摘除留种以外的零余子。
(五)病虫防控。重点防治山药炭疽病、褐斑病、枯萎病、立枯病、病毒病等病害,以及夜蛾、红蜘蛛、蚜虫、叶蜂、金龟子、地老虎等害虫。采取“防治措施合理搭配、药剂防控相互协同”的综合防治策略。提倡使用脱毒种薯、零余子复壮种薯,种薯播前药剂处理。结合农业、物理、生物等防治措施,实行水旱轮作或与非寄主作物合理轮作,应用覆盖材料防草并结合中耕除草;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控病虫害,注意药剂合理搭配和轮换使用;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杜绝超剂量用药。
(六)适期采收。根据品种熟性和市场行情分批有序收获。早熟品种一般在8月上旬至9月下旬开始采挖;晚熟品种在藤蔓枯萎后开始采挖,采收期从11月下旬至翌年3—5月。东南产区山薯、参薯品种一般在10月下旬开始采挖,甜薯品种一般在11月下旬开始采挖。采收后及时晾晒2—3天。
(七)科学贮藏。少量种薯可地窖贮藏,码放高度不超过1米,堆垛间距0.5米左右,码放后喷杀菌剂、盖沙保存,保持通风良好。大量种薯宜冷库贮藏。参薯、山薯和甜薯品种库温保持在12—15℃,相对湿度保持在60%—70%;薯蓣品种库温保持在4—8℃,相对湿度保持在70%—80%;块状山药收获后充分晾晒2—3天入库,库温先升至35—38℃封闭保持4昼夜,随后库温降至15—18℃,相对湿度保持在60—70%。贮藏过程中要适当通风换气。没有霜冻、冻雨的坡地或旱地,割蔓晒垄覆盖厚膜,做好沟渠排水工作。零余子留种可沙藏保存。